生命至上正在成为可感可及的生动实践
简之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2月14日 第 04 版 )
海客谈丨简之
2月7日,我市两度开辟空中“生命通道”,在寒潮中释放出生命的温暖。当天上午,嵊泗一渔民在码头作业时手臂突受严重的离断伤,急需送上级医院保肢保命,省市县三级联动施救,应急救援直升机在大风中起飞,杭州空管部门开辟净空,在黄金救援8小时内将患者送上了杭州浙大二院的手术台,保肢手术当晚顺利完成(据《舟山日报》2月8日报道)。同一天下午,另一架直升机将一位突发心肌梗死的老人从六横送到普陀医院,为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据《舟山晚报》2月8日报道)。直升机隔海救人在舟山已屡见不鲜,但每一次腾空而起依然是那么激动人心。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崇高的理念就要化作可知可感的生动实践。
无价的生命值得不惜代价
那位苏醒过来的受伤渔民或许会难以置信,自己竟然躺在省城大医院的病床上。最初的方案是将他送往舟山医院救治,而经过省市县三级医院专家线上会诊,认为要保住离断的胳膊,最好能在8小时黄金救援期内直接转杭州浙大二院。于是,救援直升机从舟山本岛至嵊泗接上伤者,然后直飞杭州浙大二院。在此过程中,没有成本计算,只有生命至上。
生命无价,就值得不惜代价。每一次开辟空中“生命通道”,无不传播着生命至上的理念。这一天,舟山水上航线因大风全线停航,突发心肌梗死的六横老人同样受益于直升机救援。老人的女儿激动地说,没想到父亲竟以这样的方式第一次坐上了飞机。是的,许多老人或许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坐飞机。而一旦救命需要,政府就会派来“专机”!这真是,救了一人命,暖了众人心。
舟山的交通面貌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小岛居民依然有隔海过洋的不便,特别是在大风天全线停航之际有人突发疾病。好在,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一直是政府的心头事。近年来,动用直升机救助海岛危重病人渐成惯例,光是普陀医院申请直升机运送患者就有十多次。去年1月底,舟山首架航空应急救援直升机在定海岑港正式进驻,至今已执行救援任务23次,救援范围还延伸至宁波、台州、温州等其他沿海城市,已顺利救助13人。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空中“生命通道”的开辟,使美丽小岛变得更宜居、更安全。伴随着应急救援直升机的一次次升空,海岛民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也随之爆棚,生命至上的理念也因此深入人心。
普遍的共识化作自觉行动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政府行为对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应急救援直升机的一次次升空,践行着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崇高理念,并使之日益成为全社会的核心价值。与空中“生命通道”相呼应的是,民间的爱心行动风起云涌,在生死关头见义勇为、对困难群众乐善好施、为重病患者慷慨解囊蔚然成风。这种从善如流的良善民风,让整座城市暖意融融。
舟山有着崇尚生命的优良传统,大海上一直升腾着一股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无论是83年前东极渔民勇救“里斯本丸”沉没事件中的英军战俘,还是近年来岱山船老大沈华忠两次挥刀斩去蟹笼绳抢救落水船员,无不闪耀着感天动地的人性光辉。在英雄辈出的土壤上,在官民互动的氛围中,生命至上的共识不断生成、不断强化。
近年来,但凡有困难群众需要“救命钱”,无论救助对象是本地居民还是外来民工,人们总能一次次地不吝慷慨解囊,似乎从来不会“捐款疲劳”。普通老百姓平日里免不了在生活中精打细算,少不了在菜场里讨价还价,但一遇到人命关天的事,一个个“小市民”就会立马变得大气无比,这与不惜代价的空中救援何其神似!
珍惜生命,关爱生命,既体现在惊心动魄的应急救援,也表现在润物无声的日常关照。生命至上的理念成为普遍共识、化作自觉行动,必将让世界充满爱,也必将给所有人带来福祉。期望我们的社会在良性互动中越来越好,无疑需要制度跟进。
可靠的保障有赖制度跟进
不难发现,同样是直升机救援,最近几年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前遇到危重病人需要直升机运送,总得费尽周折向有关方面求助。而眼下,路径清晰了,程序简单了,效率提高了,对生命的保障也就更加可靠。变一事一议为照章办事,这样的变化显然来自于应急救援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民间爱心的释放同样需要制度护航,这样才能更加高效、更加持久地“手留余香”。发动公众为困难病患捐助“救命钱”,往往需要借助媒体力量。那么,何种情况下可以“上报纸”?怎样避免“不哭的孩子没奶吃”?诸如此类的问号都需要通过制度建设来拉直。制度越科学,救助越公平,也就越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爱心。
生命至上的理念要落在方方面面的行动上,需要一套制度体系来保障。完善救助制度,让身处险境者应援尽援;健全褒奖制度,让见义勇为者“好人好报”;严格惩戒制度,让危害安全者付出代价……坚持法治思维,织密制度网眼,公共安全和救死扶伤就会得到更可靠的保障。
生命至上正在成为可感可及的生动实践,这是城市之幸、民众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