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临海紫阳古街

阿能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2月05日 第 04 版 )

  □阿能 文/摄

  十年前第二次到临海,我是从古长城沿巾子山到紫阳古街。巾子山在临海旧郭东南处,与小固山相连,山高百余米,三面临街,南濒灵江。山顶有双峰,又称“文峰塔”。南宋临海人陈耆卿撰《嘉定赤城志》载“两峰如帢帻,一号‘帢帻峰’,其顶双塔差肩屹立”。唐代顾况有《临海所居》诗“家在双峰兰若边,一声秋磬发孤烟。山连极浦鸟飞尽,月上青林人未眠”。

  一

  巾子山下出临海古长城兴善门,有一个龙兴寺,寺旁有一条长好几公里、历史人文遗存众多、文化味浓郁的古街——紫阳古街,紫阳街原来是有街无名,旧时称街的北端黄坊桥,南头揽秀楼,中间地段,从北至南称紫阳宫、一洞天、奉仙坊、十字街口、迎仙坊、白塔桥头、方一仁、德清巷口、牌门周、腊巷口、安乐天、炭行街等50多处地名。我在六十年前第一次来临海时,依稀记得紫阳古街有点像宁波石浦老街,当时在临海县政府食堂吃过一餐饭,还有白馒头加肥肉,小肚子吃得胀鼓鼓,那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那顿丰盛的饱饭,至今记忆犹新。

  古街内独有的千尊佛像古井、国内独一无二的墙体建筑等历史人文遗存和古今大观。据介绍,紫阳街因紫阳真人而得名,紫阳真人即宋代台州人张伯端,他融会佛道,博采众长,通三教典籍及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等,后来又在成都遇异人授以金液还丹之诀,于是自号“紫阳”,他以致力于宣扬内丹修炼和道佛儒“三教一理”思想,被道教奉为南宗紫阳派的祖师。清雍正皇帝因得梦而在临海珞璎巷和大石百步敕建两处紫阳道观,并亲赐碑文。紫阳街长1080米,宽4米至5米,南北走向,在南端有一照壁,上刻任继愈所书“紫阳故里”。

  紫阳街是一条贯穿古城南北的商业老街,街的两侧均为二至三层的木结构建筑,底楼前店后坊,二三楼住人,街面的门和窗柱上均有龙凤等艺术雕刻图案,栩栩如生,生动形象,体现了明清建筑特色,是江南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街。多年前我曾写了一篇专门研究定海古城花格窗的文章《游廊挂落花格窗》,后来在《上海工艺美术》杂志上发表。紫阳古街的雕花石窗也有其独特的地方色彩,蛮有欣赏和研究价值,为此我在街头巷里选拍了几十张一组艺术精品“石窗系列”照,也算不虚此行了。

  二

  踏着古老狭窄的石板街,台州同行说古时候这里是“一副挑柴担,挤翻两边馄饨摊”的景况,在每个交叉口都有青砖砌成的拱形门立着,拱门的额头刻着奉仙坊、清河坊、悟真坊、顺政坊、广文坊等,墙面斑驳的风火墙傲然挺立,因为老街防火是历古以来建筑最重要的一项防护措施。这里是典型的江南古街,三大夫、西厅巷、登瀛巷、樱珠巷、友兰巷等小巷的名字很有特色。紫阳街几经修葺,但我从一些店铺斑驳的墙面上,仍可看到以前的“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粮油公司”“新兴洋服”和手工作坊,卖马蹄酥、羊脚蹄等糕点的老字号;还有中国鼓王,鼓面都是由整张的熟牛皮做的。还有一个“三抚基”,是因为这里一家父子三人出过“风阳巡抚”“大同巡抚”“福建巡抚”三个巡抚,一门三巡抚,宅基真是风水宝地。台州同行说永利秤店外本来有可称625公斤重量的“中国第一秤”,但不知什么缘故,“中国第一秤”已被收进了店堂内。几位同行在店里购了几支小小的戥子秤,戥子秤用一个精致的小盒包装,既可作为工艺品收藏,也可带回去给小儿女玩耍。我说同是千年古城的老街,台州老街在修复上要比定海老街有古韵。台州同行说紫阳古街这是修旧如旧,历史的痕迹和印记是不能抹去的,这样才有种纯正的感觉。

  临海的小吃颇具特色,最有临海特色的应该是临海人以前大年三十吃的“麦油脂”,这在浙江沿海一带的象山、沈家门也有,不过叫“页饼筒”或“页饼”。临海的“麦油脂”作为特色小吃,在紫阳街上是有现卖的,店主将莴笋丝、香干丝、萝卜丝、绿豆芽、茭白丝和肉丝等,放到已经摊熟的面皮上,卷成一个大春卷就可以吃了。还有把“麦油脂”放在平底锅上油煎得黄澄澄的,味道好极了。一种“麦虾”也是临海的小吃,把面粉和成稀稀的一碗,然后用刀把面削进滚水锅里。待熟后捞上盛碗,还要浇上特制的浇头和高汤,这碗“麦虾”一定美味又可口。那年在游览了紫阳古街后,台州的朋友做东在午餐时专门点了这道特色小吃,味道鲜美开胃,每人品尝了一小碗。

  三

  这次又和朋友们一起前往临海紫阳老街。沿着古城墙龙顾亭旁的台阶下,穿过城隍庙至文化路左转到“紫阳故里”,就是紫阳老街北向入口。

  岁月如梭,栉风沐雨,紫阳街作为临海的第一传统街区,见证了这座城的兴衰变迁,曾经繁华辉煌一时,在历史上是多地文化碰撞、商贸交融的重要纽带,但一度也繁华不再,特别是传统的商业功能弱化,使老街逐渐落寞。如今,老街经过提升打造,植入了非遗项目、文旅产品、民俗文化等方面业态,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守住了根和魂,唤醒老街活力,留住古城记忆,两侧排屋仍保留着旧时集市的繁华容颜,氤氲着难以被取代的市井烟火气。今天的紫阳老街,对非遗和文创、购物、餐饮、休闲等元素进行了合理布局,老街上的居民又承袭起祖辈们的手艺与文化。老街已实现了质朴转身为集文商旅于一体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和全新旅游打卡地,完成了多重“逆袭”,街道两边的店铺透着岁月的沧桑和记忆的痕迹,重现了“东南小邹鲁”承载的满满浓浓“书卷气”,游客纷至沓来,集聚了人气和一种怀旧情怀,使老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紫阳古街的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砖墙青瓦石窗与紫阳街上的木质楼铺相映成趣。这次走进紫阳街泛着幽幽青光的石板路,首先引人注目的是高高的古墙和镶嵌在墙上一组古老的石窗,又称“漏明窗”,其图案多取自民间吉祥图案,有钱纹、卍字、方胜、盘长、如意、团寿、花瓶、石榴、蟠桃、蝙蝠、仙鹤形等。形状美观、富有特色的石窗印证了时光的履痕,印证在街巷庭坊的墙面上,无一不在诉说着曾经的记忆。临近元旦,年味也就浓了,正好假这闲暇时光,欣赏这组会说话的石窗。“石窗”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中国古建筑的瑰宝,源于先秦,盛行于明清,具有装饰、透气、防火、防盗、采光、避雨等实用价值,具有浓郁的江南民俗风情特色,尤其在浙东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中普遍使用。古老的石窗用枯花般的静美,诉说着在千百年风雨中,终于酿成的那份不动声色的古风古韵。

  再一次走过悟真坊、奉仙坊、迎仙坊、清河坊、永靖坊,安静平和,幽静怡然,随意一抬头就能看到屋檐雕刻的精美,我读着每一个街坊背后的故事,沉浸在一个集视觉、味觉、听觉、嗅觉、触觉五位一体的全新文旅活色生香的享受之中。领队倪教授背着手低着头,还在老街口徘徊再三,沉思着什么?可能又有什么感觉突然之间触动了灵感,倪教授的心思,我真的不知道……

  在紫阳老街,想起定海老街是否也能有此番光景,蝶变成亮眼的海派风韵,成为舟山文旅地标活色生香的“新秀”,这也是我耿耿于怀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