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嵊泗之旅及其当代回响

陈钟琦 张明明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2月05日 第 04 版 )

  □陈钟琦  张明明

  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于碧波万顷之上,宛如一颗明珠守望着海天交接处的辽阔,故古称“海中洲”。而如此一个现如今乘船都需要数个小时的海山仙子国,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的遗迹。作为浙江省一处古老文化的聚落,嵊泗在漫长的岁月中发展出了极具特色的海洋文化遗产,如闻名遐迩的渔民画、渔歌、海洋剪纸等。同时,嵊泗作为离公海最近的海岛县,我国历史上几次重大的航海事件,如唐鉴真六渡扶桑、明郑和七下西洋等都曾途经这里。

  嵊泗的辉煌历史远不止此。七百多年前,一位名叫文天祥的爱国诗人为了躲避元兵追击,在南归途中乘着一叶小舟途经了嵊泗这片海域。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他勤奋苦学,以继承发扬孔孟之道的“真儒”为使命,以践行儒家舍生取义的大丈夫思想为己任。德祐元年(1275),元军兵临临安,文天祥奉命议和,却被元军主帅拘留并押解北上。途中文天祥侥幸逃脱,渡海南归,途经嵊泗。后文天祥又积极开展抗元斗争,然而仅凭一人之力又如何力挽狂澜,穷途末路的南宋还是走向了覆亡,文天祥也唱完了人生的最后一阕壮歌。1283年1月,文天祥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明代时追赐谥号“忠烈”。

  一、板荡始见忠臣心

  南宋末年中原板荡,夷狄交侵,国家深陷危险。生于乱世,文天祥却能终守本心,以天下为己任。德祐元年(1275),元兵率军顺长江而下,直逼临安,彼时身为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收到朝廷“起诸路勤王之师”之诏令,忠愤激发,感叹“国有大患大灾,不能不出身捍御”(《指南录后序》),毫不犹豫地决定起发勤王义士,前赴京城。翌年二月,元将伯颜兵围临安城,朝廷意欲投降,任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前往元营洽降。但投降并非文天祥所愿,且“意北尚可以口舌动也”。于是文天祥至元营后劝伯颜撤军,怒斥降将,却因惹怒伯颜被强行扣留并押送至大都。不久,南宋投降。但是文天祥既没有“杀身以成仁”,也没有放弃抗元斗争,而是与部下谋划逃脱之路,想要南下继续抗元。

  但在元军戒备森严的境况下,贸然南下显然不是易事。但是途中的艰难并没有减弱文天祥南下的决心,反而激发了他内心的力量,他沉浸在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爱之中,胸怀着浩然正气,将自己的身心融入了这片受苦受难的土地。幸运的是,逃亡途中宋军捷报频传,“晚鹊传佳好,通州路已通”(《指南录·泰州》),正是他内心愉快的写照。千难万险中文天祥抵达通州,冒死南归的遭遇且告一段落。在通州仅停留几天,文天祥就收到了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发布檄文,号召各路忠臣义士共举复兴大业的消息。听此传召,文天祥报国心切,不日登上海船,准备自海道至永嘉。而《苏州洋》《乱礁洋并序》描写的正是文天祥渡海南归途经嵊泗时的所见所慨。

  二、途经嵊泗多悲慨

  德祐二年(1276)三月二十二日,文天祥等人多方辗转,从扬子江口以北南下。二十八日,文天祥等人过海门,绕崇明岛,入苏州洋。

  苏州洋即长江口南至杭州湾东海域,《嘉庆松江府志》对苏州洋的具体海域有更明确描述:“自金山东过胜山(小金山)为南洋,又东南为南大洋,北至高家嘴(吴淞口南)为苏州洋,又东为东大洋。”由此可见苏州洋相当于如今的嵊泗海域,因唐代属苏州辖境而得名。同时《乱礁洋并序》中所提“洋山大小山”,亦是如今嵊泗列岛中的大洋山与小洋山。

  当一叶扁舟行出扬子江,文天祥看到悠悠白云尽头的苏州洋浩瀚无边,加上入海前所听闻的好消息,种种追缉逃亡的艰辛与不安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心有所系的愉悦轻快,文天祥不禁题诗《苏州洋》:

  一叶飘摇扬子江,白云尽处是苏洋。便如伍子当年苦,只少行头宝剑装。

  这是一首七绝。诗的首句写下了文天祥乘舟漂泊的状态,一叶飘摇,飘摇的不仅仅是小舟,亦是他辗转逃亡的自己,亦是动荡破碎的山河,是风雨飘摇的时代。接着写到海天一色之景,浩瀚无边的苏州洋,似乎也暗示着前路广阔,想来未来必是另一番宏大格局。最后以用典的手法,借春秋时期伍子胥的故事,说明自己也如他一般,有坚如磐石的信念,能无怨无悔地前行。

  文天祥在海上漂泊数日,难免看倦大海的浩瀚浑茫,并产生毫无尽头之畏惧,这时他所见的苍翠高峻的洋山等岛屿便是漫漫海路中的独特趣味。一望无际的海搭配嵊泗的层层岛屿,给文天祥以临“海市”、登“仙山”之感。当船行至宁波象山海域时,山与海处处相融的新奇景观使得文天祥的诗歌一改沉郁之风,以明亮抒情的风格写下五律《乱礁洋》,发出“云气东南密,龙腾上碧空”的感叹,来表达自己对国事的希望以及对新朝的信心。文天祥追模杜甫的诗史风格,《乱礁洋》诗前的一段文字中写到:“自北海渡扬子江至苏州洋,期间最难得山,仅得蛇山、洋山、大小山,数山而已。”的确,洋山给了逃亡中的文天祥一种暗示,鼓舞着他跳出樊笼,一峰独绝般地擎起宋王朝的残山剩水。

  文天祥此番南下,路途艰辛,但他却毫不退缩,坚定地踏上了忠诚与正义的征途。他沉浸于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爱,胸怀着浩然正气,将自己的身心融入了这片受苦受难的土地。

  然而事与愿违,抵达福州的文天祥受到了大臣们的欢迎,并被任命为右丞相,却发现朝廷中党争繁多,难有作为。于是文天祥退出益王集团,返回永嘉,与张世杰、陆秀夫等一道继续坚持抗元。但终因寡不敌众,于元至元十六年在五岭坡兵败被俘,旋被押往大都狱中。在狱中,文天祥历经种种严酷考验而终不变节,元人谓之“相顾动色,称为丈夫”。1283年,文天祥以身殉道,从容就义。

  三、嵊泗发展看今朝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文天祥崇高的人格精神和不屈的民族气节在时代发展中根植于每一个中华儿女,每一位嵊泗人民之中。引领嵊泗人民克服困难,团结前行。

  大舸中流走,青山海上移。如今的嵊泗不仅传承了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同时发扬了文天祥“法天地之不息”(《御试策》)的思想,借着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不断改革创新,去弊求利,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将历史与现代融合,非遗文化与海岛旅游交融,“山海奇观”与军事遗址结合,逐渐崭露头角。在未来,嵊泗将继续发扬优秀的海洋文化,保护和传承好自己的历史遗产,努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嵊泗的蓬勃发展还看今朝。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