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楫琉球之行的意义

刘水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1月23日 第 05 版 )

  □刘水

  明清时期中琉来往频繁,这中间产生了不少文献书籍。虽然随着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不少文献的缺失使我们如今无法观其全貌,但我们依旧能够凭借保留至今的部分窥其一二。清康熙二十一年,考虑到琉球王的恳切请求及清廷巩固统治的需要,在礼部及朝廷官员的举荐下,康熙帝选派汪楫担任册封琉球正使,翌年率使团出使琉球。在明清与琉球建立的封贡关系中,汪楫是首个以翰林院词臣身份受命往封琉球的,因此汪楫的琉球之行在清代中琉关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中琉关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还为现代中国学者研究琉球问题提供了有效证据。

  一、汪楫出使琉球的缘由

  汪楫,字舟次,号悔斋。康熙十八年(1679)由赣榆训导荐应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兼修《崇祯实录》。康熙二十一年(1682),汪楫充册封琉球正使,翌年率使团出使琉球。

  中国与琉球隔海相望,明初琉球入贡,为中国藩属,每逢国王嗣立,辄入朝请封。此次册封起初是打算由前来进贡的琉球使团带回册封诏敕及谕祭文,但遭到琉球使臣的强烈反对。由于派遣藩属国的册封使臣被看作是皇帝的威严与国家的形象,即相当于琉球王的正当性正式得到了皇帝的承认,因此琉球使臣恳切要求清廷派使者前往册封。

  康熙帝有意加强对琉球及海疆管理,故尤其重视此次册封使的选派。在汪楫和副使林麟焻两人被礼部推举后,亲自向内阁大学士了解两人的情况,当得知汪楫“文学颇通”“人亦甚优”且亦在史馆参与《明史》修纂的情况后,才正式批准其担任册封使。其目的就是希望此次出行能够加强两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巩固清廷对其的统治。

  汪楫出身翰林院,参与修撰《明史》,有职业嗜好,对琉球王室的历史,尤其是王室世系很想弄清楚。另一方面,汪楫确实需要此次琉球之行来证明自己,这与其人生经历不无关系。年少时多次的科举失利让他觉得无颜面对父母,终于在接近知天命的年纪才举博学鸿词,迈出了人生中的一大步。琉球正使对于汪楫而言,是对多年来埋首制举的自己和白发苍苍的父母的交代,出使的成功可能也意味归来之后仕途的顺遂。所以即使危机重重,也不能阻止他前进的脚步。

  二、汪楫琉球之行的艰辛与不易

  在现代的航海中,不仅可以借助GPS、北斗等仪器精确定位,还能通过电子雷达、定期及时更新的海图等规避危险。但就算在这样的条件下,保持精确的航向也是不容易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哪怕细微的偏差,在经历一段时间的航行过后,都会与正确的目的地相距甚远。更不用说以清代时期的航行条件,这一路必是危险重重。

  海上情况变幻莫测,稍有不慎,船只便有倾覆的危险。《观海集·神飙》云:“惊涛万里势搏空,三日神飙笑卷篷。”该诗描述了使团船队经过赤尾屿黑水沟附近时遇到的惊涛骇浪。《观海集·黯淡滩》云:“曲折凭孤棹,安危仗一夫。”全船人员的安危系于一人之手。想要安全地抵达目的地,只能凭借丰富的航行经验、高超的船舶驾驶的技术以及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的能力。

  对于长期居于陆地、之前未曾涉海的汪楫而言,出使琉球不仅是对于其身体的严峻考验,更是对其心理素质的极大挑战。潘耒《送汪舟次奉使琉球序》曰:“琉球去闽万二千里,浮孤航绝,大海有风涛震撼之虞,君不以为戚。”海上航行距离之远所带来的飘零之感以及其附带在心理上的压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茫茫大海之上,短缺的日常物资、多变的海上天气、枯燥的航行生活,诸多因素带给船员的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迫。

  三、汪楫出使琉球的意义

  其一,开创了以翰林院词臣身份出使琉球的先例。明代册封琉球使臣大多从行人、给事中选派,且遴选过程中人员选定标准不高,故时有恶性事件发生。依照明朝的习惯,清朝第一次册封派遣的使臣是分别出身六科、行人司的张学礼、王垓。两人此次出使同样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礼部将张学礼出使之失归为三点:耗时长久、耗费繁巨、作用未著。

  由于张学礼的缘由,朝廷认为遣使琉球意义不大,故汪楫出使琉球遇到不少阻力。尽管如此,汪楫还是克服困难,顺利完成了此次册封任务。汪楫此次出行,不仅在人力物力方面相较于前人张学礼大大缩减,还完成了康熙帝赋予“化之以道德,率之以礼乐文章,诲其所不知,而匡其所不逮”的使命。其归来撰著,开了清人编纂琉球史的先河。其酌定之仪注,亦为后来琉球使臣效法。汪楫之后,清代历次的册封琉球使臣均出自于翰林、内阁等机构。

  其二,加深了清廷对琉球的文化输出。在汪楫出使前,有关琉球的沿革,无论是明廷,还是清廷,都不甚了解。汪楫出使归来所撰《使琉球杂录》《中山沿革志》等帮助清廷了解了琉球的历史等,因而康熙能够妥善处置与琉球之间的关系。汪楫完成册封任务返程之际,琉球王请求汪楫向康熙帝奏请留学生前往清朝学习,“地处弹丸,常惭鄙陋,执经无地,乡学有心”。“(康熙)二十五年秋,琉球国遣其子及陪臣之子曰孜等入监,命工部给罗绢为秋衣。……礼待甚厚。”可见康熙不仅批准了琉球王的请求,还给予了前来学习的琉球学生较高的待遇。往后琉球派遣学生于太学学习遂成定例。

  其三,验证了钓鱼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南侧有一海沟名曰“黑水沟”,今称琉球海沟。黑水沟进入使臣的著作是从汪楫开始,汪楫《使琉球杂录》中记:“康熙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五日封舟至赤屿,当天‘薄暮过郊,或作沟’,汪楫不解,询问同舟之人:问郊之义何取,曰:中外之界也;界于何辨?曰:悬揣耳。然顷者恰当其处,非臆度也。”船员根据观测到的海水颜色称之为“黑沟”“黑水沟”,并认为此是中外之界,穿越黑水沟即至琉球之境。据此可确定,清初已明确将黑水沟作为中琉之界,钓鱼岛是我国固有领土一事毋庸置疑。

  明清两代,琉球臣属于中国,其间历代琉球王登基,均会奏请明、清朝廷派使册封,因此可以确定的是,琉球在历史上曾长期稳定地成为我国的附属国。如今,我们可以尝试从汪楫的诸多记载中寻求证据。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