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房屋破损坍塌长期无人修建、农田私搭乱建时常反复、各类基础设施破损缺失……种种问题短板,仍在舟山一些渔农村显而易见
影响渔农村人居环境的沉疴顽疾亟待治理
陈逸麟 林家豪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1月21日 第 02 版 )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记者 陈逸麟/文 林家豪/摄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千万工程”,打造了一个个环境优美的新农村、网红村。
近日,“新区聚焦”栏目记者对我市渔农村部分区域走访调查发现,一些渔农村在民居风貌、村居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仍有明显的问题和短板。
农房破损倒塌待整修
在定海岑港街道烟墩村座下线公路部分路段沿线,不时可以看到屋顶垮塌、墙壁坍塌的农房。部分还未倒塌、有人居住的房屋也已经产生了裂纹。而这条公路是市民、游客前往马目风车营地等热门景点的必经之路。
“这是我妈的老房子,已经有三四十年了,很多地方都开裂了。”在座下线公路炮台岗隧道段,一位村民指着自家的房子告诉记者,他家的房子有一幢双层民房和一间一层平房。记者看到,房子的屋檐下、外立面有多道明显裂纹,其中一些已用水泥重新“缝补”过。
“这些年我已经给老房子补过三回了,这次打定主意要拆了重建。”该村民表示,但由于户籍问题等原因,目前两栋房屋中只有双层民房获批重建。
新城千岛街道蒲岙村山头黄的部分村民也有这样的烦恼。这个村子就位于东西快速路主路下方,村里房屋平均房龄在40年以上。“从东西快速路上看下来,都是一堆烂房子,触霉头。”提起村里的房子,很多村民直摇头。
记者咨询新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获悉,蒲岙村山头黄在多年前被划为禁建区。这些年,村里民房老旧破损的问题日益严重,不少村民都提出想要拆除重建,但根据政策规定,属地部门只能引导村民自发进行修缮,面对村民日益迫切的房屋新建需求,新城管委会方面也十分无奈。
农田私搭乱建何时休
农田违法搭建也是经常整治但又经常反弹的老问题。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我市部分农田里仍能看到违法搭建的“身影”。
普陀东港街道观碶头村何家山嘴北侧有大片农田。农田旁的山脚下,分布着连片的棚户房,这些房屋大多用竹竿、旧门板、铁皮等材料搭建,且都有人居住(图一)。棚屋内有电动车正在飞线充电,周边堆积着易燃物,存在消防隐患。部分加固棚屋的铁皮随风作响,房子看上去摇摇欲坠,安全问题也令人揪心。
“我们在这里种菜,搭个屋子为了可以休息,不在这里常住的。特别是大风大雨的时候,都是回沈家门去住的。”一名住在棚屋中的居民告诉记者,在蔬菜成熟期,如果自己不在农田附近全天候蹲守,蔬菜很容易被盗。
岱山高亭镇石马岙村也有类似情况。一处农田里,大片土地已经浇筑水泥硬化,上面搭建了多个集装箱板房,里面有人居住,接通了水电。有些外表面已经锈迹斑斑。附近一些大棚也被改造成了“阳光房”和储物间,里面有衣物晾晒或杂物堆放(图二)。
“我们要在这里种地,要吃饭要睡觉要放东西,不可能没房子住。这里家家户户都在搭的,我们在县里登记过。”一名住在板房中的居民说。
农村基础设施需补缺
走访调查中,记者还发现,我市部分农村的民生基础设施仍存在短板,给当地群众生活带来了不便。
天气晴好时,定海虹桥村齐胜的老人会自发聚集到村口的一处空地上晒太阳、聊天。然而,记者看到,供老人们坐的“长椅”竟是一根上过漆的电线杆。
“阿拉村里一个坐的地方都没有,去村里反映了,也没人给阿拉来弄。几个老头一起焊了一根电线杆在这里坐坐。”一名村民告诉记者,这块空地上原先曾有一个文娱角,健身设施、长椅等一应俱全,但后来全部被拆除,改建成了停车场。村里还有一个建成多年的党员活动室,里面有棋牌室、休息室,但多数时候大门紧锁,村民们无法入内活动。
除了“消失”的健身休闲设施(图三),还有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管理不善,出现破损甚至无法使用,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岱山沙洋村的一座木质凉亭损坏已经摇摇欲坠,六根梁柱的地基已经风化殆尽,座椅呈粉末状,木质地板断裂翘起,凉亭边设立了危险警示牌,但并未进行封闭,村民随时可以进入。“凉亭坏了有一年多了,木板都被蛀空了,走进去吱嘎作响,很容易被绊倒。”一名村民告诉记者。
在普陀朱家尖顺母村,因为没有统一安装的候车座椅,一座公交车站内摆放了各式沙发、椅子,大都已经破损,弹簧海绵裸露在外,很不美观(图四)。“在这里等公交车,一般都要等15分钟以上。村里都是老年人,咋站得住?这些椅子沙发都是大家自发从家里拿出来的。”一名村民介绍说。
“东海尖兵”寻破题良策
房屋破损坍塌长期无人修建、农田私搭乱建时常反复、各类基础设施破损缺失……种种问题短板,仍在舟山一些渔农村显而易见。去年参加“东海尖兵”研学实训的全市各条战线年轻干部,深入全市82个重点渔农村进行调研,探寻破题良策。
针对部分农房破旧坍塌影响村容村貌问题,“东海尖兵”学员马露瑶建议有关部门和乡镇街道要加强危房的源头治理,加快拆除无人居住的老旧房屋。对年久失修的村民自建房,建议设立农房风貌提升的引导资金,探索以奖代补、先改后补的方式,激发村民及时修缮房屋的积极性。
农田私搭乱建的问题是“东海尖兵”学员赵世凯的关注重点,他认为,可以尝试建立三级包保的监督机制,由县区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层层压实责任,实行长效监管。对农田私搭乱建中有部分确实是农民生产的现实需要,可以考虑由属地乡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置。
事实上,我市部分乡镇已经探索实行过这样的举措。2023年3月,“新区聚焦”栏目就曾曝光过普陀南岙、小蒲岙等地农田乱搭乱建现象。报道播出后,普陀东港街道一方面推进拆除违法搭建,同时利用闲置核酸检测小屋、购置预制房屋用作公共农事房,并在外墙绘制卡通壁画,在田间地头选址安放,既解决了农民实际耕作需求的同时,也为农田增添了一道风景线。
“东海尖兵”学员孔莉芬认为,农村基础设施重建更要重管,针对渔农村基础设施的日常运维,要建立健全部门监管机制和群众监督机制,厘清相关部门职责,落实配套资金,定期对基础设施开展检查和维护,把这些设施建好、管好、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