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仍有200余名大桥建设者坚守在六横公路大桥二期工程施工现场,其中的塔吊司机每天置身于距离地面近百米的高空,一间不足2平方米大小的驾驶室——
“瞅着塔柱一节节往上‘长’,一切都值了!”
沃青青 孙镇霖 宋子凡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1月21日 第 02 版 )
□记者 沃青青
通讯员 孙镇霖 宋子凡 文/摄
位于距离地面近百米的高空,一间不足2平方米大小的驾驶室,一张座椅、两根操控杆、几个按钮……这就是贵州“90后”塔吊女司机张高阳每天工作的地方。
1月16日早上6时,天边才泛起一丝微光。记者跟随张高阳驱车从她的宿舍出发,来到由中国铁建大桥局参与建设的世界最大跨度三塔钢箱梁斜拉桥——青龙门大桥Q3主塔的施工现场。
冬日清晨凛冽的寒风刮在脸颊,眼前,近百米高的塔吊矗立在海天之间。“手可得抓稳梯子,抬头往上看,千万别低头!”她一边叮嘱记者,一边踏上那近乎垂直的梯子,在狭窄的通道内,敏捷地向上攀爬。
记者深吸一口气,紧跟在张高阳身后。可刚爬了不到20米,双腿就开始发软,心怦怦直跳。再看张高阳,她的背影在晨光中越来越小,却充满了力量。记者咬咬牙,心里暗暗给自己打气,一步一步艰难地向上挪动。
终于,在半个小时后,记者抵达了张高阳的“工作室”(见图)。此时,只见张高阳拿着一幅精美的窗花,小心翼翼地往驾驶室门上贴着。“快过年了,这么一布置,是不是年味就有啦?”她笑着说道,眼神里流露着对春节的期待。
作为塔吊司机队伍里为数不多的女性成员,张高阳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两年多。“后续塔柱要建到249米高呢!如果一开始就爬那么高,心里肯定会打鼓。但跟着塔柱一点点‘长高’,慢慢就适应了。”张高阳说,“现在爬一趟得花20分钟,以后估计得要1个小时,攀爬难度也会大很多。”
站在驾驶室内,透过窗户俯瞰,辽阔无边的海面波光粼粼,扁平的桥梁塔身如长虹卧波。再看地面上的人和建筑材料,渺小得如同一个个小黑点。
“在上面一待就要12个小时,爬一次塔吊太费时间,遇上工期紧的时候,就把盒饭吊上来吃,也得尽量少喝水。”张高阳说。
当天上午9时40分,记者从张高阳所在的驾驶室下来,来到不远处的大塔吊入口处。搭乘箱式电梯抵达近70米高的平台后,继续向上攀爬30多米,终于见到了湖南常德“95后”小伙子谢元杰。别看他年纪轻轻,其实是一位有着近10年塔吊驾龄的“老师傅”了。
谢元杰驾驶室内的布置让人眼前一亮。可视化系统上方,一排粉色小熊摆件格外醒目;窗户下方的置物架上,整齐摆放着一些生活用品和书籍,给这个狭小的空间增添了几分温馨。
“下钩、停、往左摆……”对讲机里陆续传来吊装操作指令。只见谢元杰熟练地操控着这台最大起重能力达260吨的庞然大物,根据指令精确调整起重臂的角度、高度和吊运方向,将施工材料稳稳送达指定位置。
这一看似简单的操作过程,极大地考验着塔吊司机的专注力、判断力和技能水平。
“安全操作是第一准则。每天我都提醒自己,任何一次操作都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谢元杰一脸严肃地说,海岛风大,在吊运重量较轻的材料时,更需要时刻留意吊物的晃动幅度、周边环境和工人的移步走动。
记者问他每天待在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会不会感到枯燥。谢元杰望向窗外的塔柱,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虽然寂寞,可瞅着塔柱一节节往上‘长’,就觉得一切都值了。而且,在这里还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绝美风景。”
的确,他们每天置身云端,日出的壮丽、晚霞的绚烂、鸟群的蹁跹……如此绝美风景尽收眼底。闲暇之余,谢元杰会掏出手机,记录下这些美好的瞬间,发到朋友圈,分享这份“小确幸”。
来时晨曦微露,走时万家灯火,这是无数大桥建设者日常生活的缩影。春节将至,本是归家团圆之时,仍有200余名大桥建设者坚守在六横公路大桥二期工程施工现场,只为天堑早日变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