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循环”可以有
小井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1月16日 第 03 版 )
海客谈 小井
最近,迎来冬季降温,南海实验学校长峙小学校区的孩子们趁着午休,兴高采烈地前往校园内的“校服循环驿站”,领取合身的冬季校服。这些校服均为二手衣物,从现场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校服循环”行动的接纳与喜爱。这条新闻还上了央视,因此受到广泛关注(据《舟山晚报》1月6日报道)。
孩子们的事每每牵动全社会的神经,校服也不例外。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年代,校服自然是难以企及的。而有了校服之后,各种争议也随之而来,只是不同阶段有不同焦点。起先,人们关注的是校服价格的高低,以及操作是否公开合理。而眼下,该不该推行“校服循环”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社会上的“衣循环”一直都在进行,市民将穿不完又舍不得丢的旧衣服捐给需要的困难群众,既通过断舍离实现了物尽其用,又体验到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感觉,大家都觉得挺好。但具体到“校服循环”,看法就显得不统一了。南海实验学校长峙小学校区的做法在赢得诸多网友赞誉和支持的同时,也引来了一些质疑之声。有必要为节省几十元、上百元让孩子穿“二手校服”吗?这样做是不是节俭过头了?
在越来越多家庭“不差钱”的现状下,“二手校服”引争议并不意外。这不仅是因为,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衣循环”的“接棒者”是困难人群,还因为“再穷不能穷孩子”的惯性思维。生活条件好了,自己总在“买买买”,却让孩子穿“二手校服”,一些家长“想不通”不难理解。
不过,对校园里的事不能一概进行“经济考量”,而应更多地关注教化意义。提倡“校服循环”,可以在省钱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们传递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等理念,这在普遍“富养”孩子的当下不是很有意义吗?参与捐赠的学生要将校服清洗干净,贴上衣服尺码标签,最后用袋子装好。有需要的学生则可以到“校服循环驿站”进行挑选,感受学哥学姐传递的温度。理论和知识唯有通过实践才能“活”起来,孩子们积极参与“校服循环”,既做施惠者、又做受惠者,这样的实际行动实在是难能可贵。
当然,“衣循环”的方式也在悄然变化。上个月,定海区慈善总会和慈善拥军服务队的志愿者来到舟山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为那里的务工人员送去2000余件新棉衣(据《舟山晚报》上月11日报道)。随着社会均衡发展、普遍富裕,“喜新厌旧”或许会成为“衣循环”的新趋势。毕竟,旧衣物往往要经过消毒、晾晒、仓储、运输等多道环节才能送到受赠者手中,综合成本并不经济。事实上,不同的衣料可以变成不同的原料,通过有序回收、科学利用就能生产出新产品,这样的“衣循环”正在兴起。
“校服循环”可以有,未来的循环路径更值得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