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过年老旧事

陈国伦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1月09日 第 04 版 )

  □陈国伦

  常听人说,小时候的事情记得牢。没错,80年前,我上小学一年级,有一课语文课文是:“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直到如今,每到岁末就会在耳畔回荡。儿童时代的过年故事还历历在目。

  拜岁果

  那时候因吃不到零食,常与邻居同伴四处寻觅野食解馋——路边草蕻(酸毛蕻、茅针)当水果,山上柴果(乌米饭、山九梨)当宝货。期望过年能获得拜岁果成为这辈子不曾也不会忘却的记忆。

  正月初一,一早到邻居家拜岁是儿时家乡的风俗,这是困苦生活中最为幸福的快乐时刻。除夕白天,和邻近的小伙伴约好,次日一道去拜岁,想想能收到很多好吃的零食,一年就这么一次,整夜睡不稳觉。天刚蒙蒙亮,便穿好新衣和小伙伴们结伴而行,从家由近到远,挨家挨户上门拜岁。我们看着年龄大小,一声声叫着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阿公、阿婆,拜声新年好,然后鞠一躬,随后便能收到邻居家准备的各种食品。食品分自产和购买的两类,自产的有年糕胖、米胖、番薯片、番薯糖、炒倭豆等,而得到购买的油枣、钱饼、葱管糖等如同中了大奖。一圈下来,各自回家,掏出裤袋、衣袋中的食品比谁的多,相互分享。

  正月初二开始,跟着大人到亲戚家去拜岁了,大人们提的“拜岁包头”是从“南货”店购买的,包的上面衬着一张红色“招头纸”,写着“四时茶食、南北果品”的黑色粗体字。分斧型包和平包两种,用厚厚毛糙纸包装的斧型包装的是桂圆、黑枣等干果,分量为500克,这是比较高档的,而用平包的米糕是250克。这个当年的“拜岁包头”就是现在的新年大礼包。亲戚家回赠给小客人的零食要比邻居家高一档,大多是糖果、糕饼。我们把“两路”得到的拜岁果藏在零食罐内慢慢品味,足足能解馋快乐一段时光。

  压岁钱

  过新年能分到压岁钱曾是我辈童年翘首以待的期盼,我的童年对为挣压岁钱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出生在十户人家九户穷的山岙里,岙里人世代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少有家长给孩子分压岁钱的,而岙中倒有为孩子提供“自挣压岁钱”的风俗,我是亲历者之一。

  顾名思义,山岙多山。岙里人家靠山吃山,有上磨肩胛下磨脚底翻山越岭卖柴度日的传统,当孩子长到十多岁时,做家长的会在过年前宣布:“你们可挑柴去卖,卖得的柴钿归你们自己作压岁钱。”想想小小年纪能自己挣钱,自然是高兴的事。

  记得我12岁那年农历年底的一天,我挑了两捆毛柴跟着父亲到集镇大象地去卖。集镇距家5公里多,且要翻越陡峭的南山大岭,平时成年人徒手赶集单程也得花一个多小时。为赶上早市,我们在大清早出门,那天不巧是星光稀疏的阴天,只得似盲人般深一脚浅一脚地摸路而行。山高路陡,重担压肩,我们累得气喘吁吁,口干舌燥。虽是寒冬腊月,汗水还是湿了衣衫,得不时腾出手来用衣袖抹擦额角上的汗珠。更难忘的是浓霜地上光脚穿着八纽草鞋,幼稚的童足在崎岖的山径里一扭一磨,冻得红萝卜似的脚趾被草鞋纽擦破皮后似“脱皮芋艿”般的血淋淋,疼痛难受。回到家里,慈母见状立马从隔壁叔父家讨来“凡士林药膏”,一面为我涂抹患处,一面心疼地喃喃自语:“真是家里太穷,给‘嫩笋骨头’吃小苦。”此情此景,70多年后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也想起父辈当年卖柴的艰辛。

  猪油渣

  那个年代,家乡人穷虽穷,但过大年熬猪油还是少不了的习俗。家庭主妇向养猪户购买鲜猪油(因形似板块称板油)后熬出油水结蜡后作全年备用的食油,它的衍生物猪油渣的美味是我难忘的记忆。

  每当年关相近,家里要熬猪油了,我就高兴起来,因为又可尝猪油渣了。我跟在母亲身边,见她拿来脸盆放在灶台上,随即倒入半盆冷水,把盛油水的瓦罐放入脸盆内。我问母亲此水作何用,母亲说如此可把滚烫的油水加快冷却凝结。

  准备定当后,母亲坐在灶台前,父亲在灶膛前烧火。此时母亲拿来切成香干块般的鲜猪油放入热锅中,右手用锅铲不时掀压冒气的猪油块。听母亲说,熬猪油要温火慢烧,火头过猛会把猪油烧焦。不一会儿,锅底里就发出嗤嗤的响声,油花跳溅,随之,油水涨了上来,母亲就用勺子舀出油水倒入瓦罐里。此时香味飘满灶间,顽固地钻进鼻子里,而我踮着脚尖,双肘交叉扣在灶台上,目不转睛盯着银色的“板油”逐渐变成金灿灿的猪油渣。母亲见我眼馋,用筷子夹出一块溅着油花的猪油渣,我接过来先闻一闻,再咬一小口细细地嚼,连同口水一起慢慢咽下,那滋味可真叫个美!母亲见我如此欢喜,又给了一块。后来我知道,在那个年代,猪油渣是烧蔬菜的稀有佐料,稀罕得多因为乡间大多人家一年就此一次。慈母因此对我却是一路绿灯,堪称母爱万岁。

  仿佛是小时候猪油渣的美味在我的味蕾里长了根,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已至中年,步入餐馆,总不忘点碗油渣豆腐羹。如今,当年那家家户户过年熬猪油的历史已被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湮没了,而我小时候吃猪油渣的美味还是抹不去的记忆。

  时光荏苒,来日有限,我趁着神志尚清,把早年的苦难,晚年的幸福写成了一本自传手稿《回忆录》,让下代了解曾经的过往,更加珍视身边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