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那年的风吹到了现在
李慧慧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2月31日 第 05 版 )
□李慧慧
时光仿若隐匿在墙角的旧书页,平日里无声无息,偶有翻动,那些往昔的人与事,便哗啦啦地抖落出来,弥漫在当下的空气里。
那日,刷到前同事的朋友圈,她感慨一本工作笔记本带来的仪式感,她说这种仪式感已经十年了。
寥寥数语,却似一把精巧的钥匙,悄然拧开了记忆的锁芯。留言区里,满是岁月的轻叹。“原来你已经离开十年了呀”,这句感叹反复出现,看得我心头一热,我评论一句“怎么这么快就十年过去了”,发送出去的瞬间,诸多画面走马灯似的在眼前轮转。
犹记得初入单位时,大家怀揣着青涩与热忱,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莽撞又天真。彼时,我与这位同事不算熟络,真正走近,是某次饭后聊天,她说了一段关于父亲的故事。在她小时候,她父亲经常在冬天先把她的被窝睡暖和,怕她睡进去冷,虽然有空调,但被子还是有点冷。我听得入神,灵感突发,回去后便写了一篇随笔,投给了《北京青年报》。
文章刊发后,当时的编辑对文中父亲的做法很感兴趣,想做一期专访。我满心欢喜地打电话给她,转达编辑的意思,她说要问问父亲,过了一会儿,她打来电话说:“我父亲说,这事没什么好说的,只是一个普通父亲的做法。”那一刻,我对她的父亲更加好奇了,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她与父亲之间的那种温馨,有事商量,像朋友一般。
后来,她离开原单位,回归城里,回到父母身旁。再后来,我们那些在同一幢楼里吃饭聊天的伙伴各自奔赴不同的人生轨道。
分开的数年里,生活像被上满了弦的老式钟表,滴答滴答,有条不紊地向前。结婚、生子,桩桩件件人生大事接踵而至;偶尔出游,在山水间捕捉细碎快乐;朋友圈成了我们彼此生活的展示窗,晒工作、晒娃、晒日常琐碎,看到彼此的动态,随手点个赞,心照不宣,默契还在。
有一年,一位曾经的同事,骤然离世。那样年轻,那样有才华,虽然共事没多久,我在朋友圈感叹着,遗憾着,曾经的同事纷纷询问,纷纷留言,那份哀伤弥漫在我们的文字里。甚至原单位多年没有联系的领导也打来电话,询问原因,得知同事的孩子才出生不久,特别感伤。那一刻,我们虽然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单位,但又像自己还在原来的时光里,一起哀伤,后来,我们纷纷捐款,尽一点微薄之力,希望能让他的家人感受到一点温暖。
微信里,老同事的回复将我拉回往昔:“那时候从食堂吃完饭,聚在你一楼的办公室里,大家随意地聊天,你还与我聊人生呢。”看到这话,我先是一愣,继而失笑,心底却泛起丝丝惶恐。那时30出头的我,竟已“好为人师”,指点起他人人生,似乎那时我还是单身呢。回忆像是被迷雾笼罩,细节模糊难辨,只剩满心狐疑——我当真那般“油腻”?她那时候又作何感想?
那时候的场景很温馨,或许是午后慵懒的时光,暖烘烘的日光透过窗棂,洒在杂乱办公桌上;或许是项目攻坚后的短暂放松,紧绷神经一松,话匣子便敞开了,话题从手头工作,慢慢延展到理想抱负、家庭琐事,乃至人生走向。虽说记不清言语细节,但那份毫无保留的真诚、毫无隔阂的亲近,却是实打实的。
窗外,微风拂过树梢,沙沙作响,似在低语往昔。十年流光,如白驹过隙,有人离开,有人回来,可有些东西,任岁月如何冲刷,都不会褪色。
那些年共度的青春片段,是心底最柔软的珍藏。待下一个十年、二十年,我们再回首时,仍能会心一笑,道一句:“那年的风,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