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前世煮海今为诵
许成国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2月25日 第 03 版 )
许成国
“九月甲申,提辖榷货务张纯峻立淮、浙盐法,增其算”
——《浙江通志》第二卷“大事记·绍兴二年”
海是盐的故乡,盐是海的精灵。作为最古老的调味品,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据《越绝书》载,春秋时期,古越国就有海水煮盐业,称盐为“余”,在地之名上至今存留,如余杭、余姚等。到唐中叶两浙盐区形成后,浙江一跃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海盐产地之一,而翁山县(今舟山)蓬莱乡(今岱山)的“岱山场”则为明州六大盐场之一。漫漫岁月里,岱山盐民历煮海、刮泥淋卤、板晒、滩晒等之进程,撑起经济产业的半壁江山。
1
史载唐乾元至永泰(758~766)时,岱山境内已有盐事活动;至宋时,“盐为大宗”“渔盐之利”成为蓬莱乡地的鲜明标志。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两浙提点刑狱、专提举盐事卢秉创制篾盘,按各地海水浓度,核定各场产盐分数。“岱山场”以近海水咸,熬盐所得最多,定为十分;所煎之盐,盐色尤白,供朝廷御用,而历代所置“岱山场”“岱山镇”“岱山巡检司”诸盐监之机构,一时称大,遐迩皆闻。
清嘉庆年间,岱山泥峙盐民王金邦无意之中在挑泥的扁担上发现盐结晶,意识到日晒可以制盐,便创制盐板,易煎为晒,以此方法生产的盐色白、粒细、易溶、品质高,被人们被称为“贡盐”。此迅速在两浙盐区推广开来,成为当时独具特色的海盐制作方法。
洁白盐花的背后,是下层盐户终年熬煎的辛苦劳作。元时天台的陈椿在《自题〈熬波图〉》中如此写道:
钱塘江水限吴越,三十四场分两浙;
五十万引课重难,九千六百户优劣;
火伏上中下三则,煎运春夏秋九月;
程严赋足在恤民,盐是土人口下血。
诗中叙录了两浙路海盐生产的规模和季节,反映了当时盐民长年“人面如灰汗如血,终朝彻夜不得歇”“苦卤苦水苦扁担,苦屋苦路苦海滩”的社会现实。每一粒海盐,都浸透了盐民的汗水和泪水,满是苦味。
宋景祐四年(1037),柳永任昌国(今舟山)富都盐监。目睹煮海之艰、熬波之难、亭户之苦,这位咏遍了人间春秋的风月词人大为动容,写下了《煮海歌》这篇现实主义诗歌之大作,真实记录了盐户劳作之苦、收入之微、贫困之境况:“秤入官仓得微值,一缗往往十缗偿……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
明代官员、学者朱廷立的《盐政志》上也记曰:“细民之苦,莫亭户为剧。夏日酷烈,人所必避,独亭户反就之。”
除了“天灾”,还有“人祸”。苛捐杂税之下,“盐是土人口下血”。清嘉庆年间徐松辑录的《宋会要辑稿》上记下了这样一笔:“亭户无一日不受官司杖责,天下有生之类未有苦于亭户者也。”
上世纪三十年代,为扩大财源、暴敛税收,国民政府在1935年前后颁发了“食盐归堆、渔盐变色”的政策,让盐民的本就穷苦的生活“雪上加霜”,刊登在1936年9月号《光明》杂志的《岱山的渔盐民》一文中,作者圣旦用“人间地狱”四字概括当时岱山渔盐民面临的困窘处境。
2
社会变革为海盐生产带来了新的生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制盐工艺的不断改进,盐民们也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步解脱出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岱山在省内率先改造沿袭千年之久的刮泥淋卤旧工艺,岱西摇星浦村在舟山率先改“板晒”为“滩晒”,产量提高一倍多。
改革开放后,岱山建设标准塘、技改滩、标准盐场等,推广平顶保卤池、黑色塑膜垫底结晶等工艺,并首创了盐场黑色薄膜结晶技术,以及采用活动式薄膜代替固定式薄膜的作业方式,原盐年产量达到10万吨,名列全省之首。本世纪初,岱山盐区还研制了刨泥机,解决海水制卤取盐过程中泥沙沉淀导致盐滩渲软的问题,大大减轻了盐民人力负担。这是岱山的光荣。
此后,浙江积极推进盐业改革,理顺盐业体制,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重点塑造浙江海盐稀缺性、独特性和高品味的特色,打造高端的盐科技品牌,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浙江特点的盐业发展之路。
2012年,“岱山海盐”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也是全国迄今为止唯一的盐产品地理标志。盐产业也因绿海制盐“以工补盐”政策实施得到稳定。
随着盐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岱山的一些传统盐业村逐渐走上了多种经营、结构转型升级之路。其中摇星浦村,村集体集中盘活土地,投资改造了盐碱地和低产农田,连片种植优势品种葡萄,邱浇池率先在村里搭起了11座水果大棚,种植葡萄、桃子、梨等水果,每年能有二三十万元的收入。原来的盐区成为了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吸引了许多城市居民来村定点深度游,盐田成为了游客的打卡地,“盐雕”成为了旅游的网红纪念品。盐区家家户户造起了楼房,幸福的欢笑写在了广大盐民的脸上。
盐,蕴藉着越来越鲜美的味道。
3
岱山,这个蓬莱仙岛,曾经晨曦为盐,晚霞为盐;海风为盐,烈日为盐。那一片铺了一摊又一摊的月光,曾行吟在海潮深处,闪动在锅碗瓢盆的叮当里,洒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色香,勾画成岱山先民那种有滋有味、有苦有乐的生活。
这是一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变革。曾经,时光是那么沉重,每年7~9月,烈日下、酷暑中,盐民“上磨肩肿,下磨脚底”,黝黑的皮肤与洁白的盐是生活与自然极为鲜明的对比。千百年来,一代代岱山盐民用厚厚的老茧、古铜色的胸膛、佝偻的背书写着生存的艰难,用勤劳与坚韧主宰自己的命运、海岛的基因,并沁入历史的骨血。
而今,盐民们把浪花盛开的海水赶进一方盐场,不论是“煎煮”“板晒”还是“滩晒”,都以阳光熔铸那一粒粒晶莹的晶体;又利用科技的力量,不断改进老祖宗留下来的生产技艺,让浙江盐业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这是一种“百尺竿头须进步”的闯劲。网上有一幅“空中俯瞰浙江岱山万亩盐田”照片,照片上,一块块旧盐田如同豆腐格子,方方正正地镶嵌在海与陆之间,明净的蓝、明艳的黄、葱郁的绿,色彩鲜明,错落有致。
前边是湖,是一个调蓄湖,主要用于灌溉。湖水是那么清、那么蓝,波光粼粼,涟漪盈盈,有燕子成群掠过。进入中心区域,有一片金黄的海洋——那是铺天盖地的油菜花。再往前是中心湖,一座景观湖,是岱西农业观光园的中心区域,有4.5万平方米大。此刻,中心湖是那么的宁静与祥和,白鹭在湖面上滑翔,那么优雅。
而最让人惊叹的是一望无际的麦浪,青青的麦穗,波动的麦浪,足以让你思想秋日天空下的麦粒,想象秋光中的那份饱满与丰盈、金黄与丰硕,还有麦穗沉甸甸的羞涩和秋风吹拂的麦香,耳边回响起李健《风吹麦浪》的旋律:“当微风带着收获的味道,吹向我脸庞,我们曾在田野里歌唱……”如今,“万亩盐田”已经变为“万亩麦田”,东起南浦大浦,西至羊门山嘴,万亩麦田壮美而广袤,阳光下,闪着金黄般的光芒,映着天的蓝、岛的绿、海的黄,有湖有山有鸟,岸芷汀兰,沙鸥翔集,可垂钓,可恋爱,亦可亲子,夏日月下“听取蛙声一片”。岱西盐田,成为海岛蓬莱最美的风景线之一。
在岱东镇涂口村,一片面积为2万平方米的荒废之地,经过开发平整,将成为游客体验省级非遗项目——晒盐工艺的场地。还有,在衢山桂花盐场,那里的盐民也开始着手打造景点,从晒盐到玩盐,那一粒粒盐所折射的正是时代的嬗变。
当年烟火三百里,灶煎潮边满天星。自五千年前夙沙氏煮海为盐起,冥冥之中,历史似乎已经注定,位处东海之滨的岱山注定会涂抹上盐的浓重底色,并在千百年的岁月里积淀、蕴藉。从“贡盐”到“雪涛”,从盐田之改造、保护到盐文创产品之开发,岱山的盐文化将闪现更多更美的时代光彩,并汇入东南沿海历史文化的滔滔大潮。可以相信,未来,岱山盐之事仍会随风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