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桃花岛上举人胡祖芳
李国良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2月15日 第 02 版 )
□李国良 文/摄
说起普陀桃花岛上的“名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安期生和黄药师吧?然而这两位一个是传说中的道教祖师;一个是武侠小说中的侠义岛主,都是虚无缥缈的故事人物。其实桃花岛历史上有一位实实在在的乡贤却鲜有人知。他抗海盗,筑海塘,撰写岛志……竭尽全力为家乡作贡献。他就是桃花岛历史上的唯一举人——胡祖芳。
在桃花镇海岛民俗风情馆里展示着一本清代同治年间出版的古籍《浙江乡试硃卷·同治庚午科》。书中记录了胡祖芳的字号、排行、出生年月、籍贯、撰述、行谊,并载本族谱系,上自始祖,下至子女、同族尊长、兄弟侄辈以及母系、妻系等。
硃卷是科举考试中的一种试卷名目,主要用于防止考官徇私舞弊。在明清两代,乡试和会试中,考生用墨笔书写的试卷称为墨卷,这些试卷会被封好并由专门的人员用硃笔重新抄写一遍,形成硃卷,然后送交考官批阅。硃卷的卷面会盖上小戳,编号与墨卷相同,以便发榜时对号拆封。由于乡试硃卷汇编本是举人个人专辑书籍,印刷量十分有限,清同治庚午年(1870)距今154年,现留存下来的比较稀少,十分难得。
这本硃卷古籍还记载了胡祖芳上代先祖(始祖)于康熙四十五年由宁波镇海港迁入定海安期乡桃花山的史实。
胡祖芳出生于清道光辛卯年(1831年)二月十九日,字勺香,桃花镇茅山村胡家塘人。他经过近30年的刻苦学习,终于通过童试、乡试,于清同治九年(1870)中举。那年,他已经40岁了。
那个时代,在贫穷落后、知识分子稀少的桃花岛上能出一个举人,那可是开天辟地之事。这全是胡祖芳发愤读书的结果。在漫长的求学路上,他曾多次出岛,四处奔波,先后请了多位贤人为老师。硃卷古籍中记录着为他传道解惑的七位受业师的名单,他们中有举人、贡生和庠生等。还记录了他在童试至乡试时的考官、阅卷等帮助过他的六位受知师,他们有定海厅的同知、浙江省的学政等官员。
“首艺恬吟密咏,火候纯正……”这是首场科考中,考官对胡祖芳所作文章的批注。
胡祖芳在学业上的努力和成就让人由衷敬佩。然而让人更敬佩的是他的为人。据相关资料记载,成为举人后的胡祖芳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全都用在了建设家乡和保护乡民的事业上,成为桃花岛上有口皆碑的乡贤。
清同治年间,桃花岛海域时有外来海盗船来犯。他们上岸抢劫民舍,欺负村民,弄得岛上鸡犬不宁。胡祖芳挺身而出,带领村民抗击来犯之敌。他们集资购买了几门土炮,在稻蓬岗上增设了炮台和岗哨,一旦海面上出现海盗船,就用炮打击,好几艘海盗船被一炮击中,损伤惨重。其他海盗船被吓得仓皇逃窜。从此,桃花岛海域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胡祖芳因此而被厅府授予治安防盗护洋指挥使之职,并赐赏他旗杆一对、“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和“登科”金字匾两块。从此,他名声大振。
清代晚期,桃花岛民生艰苦,胡祖芳立志要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据史料记载,他自己集资围塘造田,历经两年,先后两次沉塘,耗尽所有家资,仍未完工。最后得友人资助才建成。围塘面积千余亩。按照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那可是一项了不起规模的围塘造田工程啊!他造福于家乡之心,可见一斑。
胡祖芳还热衷于家乡的慈善事业。光绪年间,他积极促进创立一个救济范围包括桃花、六横、虾峙、蚂蚁和登步的“五山”慈善机构,对遭受海难事故的家庭予以发放抚恤金等经济补助,并将有关规章制度刻于石碑上公示。对符合规定的海难救济对象,视情给予补偿,发放抚恤金。碑文是这样刻的:“……呈称五山居民习业渔海为多,一遭飓风人力莫施……传集各庄殷董等到庙公议……”据说,这块石碑立于桃花岛的茅山村茅山庙。
胡祖芳不仅在实业上为家乡作贡献,他还积极参与家乡的文史工作。清光绪三年(1877)地方政府修编地方志《定海厅志》,每个大岛屿都要委派一人参修,撰编桃花岛的任务自然落实到了胡祖芳肩上。胡祖芳日里跋山涉水搞调研,夜里翻资料、查历史, 呕心沥血历时数月完成了撰修任务。
在胡祖芳的影响下,胡家后代也不乏出息之人。他们有的学有所成,有的积极为家乡做好事,在岛上留下了好名声。如光绪年间的学子胡维新和民国早期的胡松生。1918年8月25日的《申报》报道,桃花岛茅山村的墓葬中发现了汉代“五铢”钱。这是舟山海岛发现的最早钱币,其研究价值非常高。此事曾轰动整个钱币界。而为这一发现作出贡献的就是胡家的后代胡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