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亭圣庙引出的霞浦张胡迁徙史

夏志刚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2月15日 第 02 版 )

  □夏志刚

  一、两族三庙

  朱家尖街道三和村大沙塘有一座“杨亭圣庙”,建于清末民初,此庙的名称在舟山无二,倒是在宁波北仑区穿山半岛尽头的白峰街道长坑村有一座“新杨亭庙”。

  长坑村村子不大,不足百户人家,村子主姓张,是北仑区霞浦街道“下浦张”的移民。“新杨亭庙”原建在村子脚下的北滩,从前,渔民出海前都会来此祭拜,以求得菩萨保佑,顺风顺水,出海获得好收成,也为村民祈福求平安。由于太靠近海边,易受风暴潮侵袭,村民后来捐资出力把庙迁到了高处。此庙又俗称娘子庙,供奉的是一位女菩萨,村民称娘子庙“平安、送子、赶考,都很灵光”。可见这座庙是霞浦“下浦张”杨亭庙的“发脉”。

  北仑的霞浦,原名“下浦”,“霞浦”是雅称。相传南宋景定元年(1260),宋将张千忠的后辈族人张立恩因避元乱由奉川徙居于此,因屋外有“浦”,故人称“下浦张”,后人雅称霞浦张。1927年建霞浦张镇,简称霞浦,2003年撤镇建街道。据半塘氏编修于清咸丰八年(1858)的《霞浦张氏明十七公长房谱》记载:霞浦张氏的第一世是张立恩,生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享年八十岁,配奉化县。宋景定元年(1260),为了躲避元兵战乱,张立恩来到霞浦长山,看到这边的河里有很多鱼,就有意迁居于此,当天夜里还梦到很多鱼,觉得这梦有子孙繁盛的寓意,便携家眷搬至此地。该宗谱还有张立恩的爷爷张远的记载,张远生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从江苏溧阳迁居到苏州昆山县的西乡。张远从小聪颖,成年后登进士第,后在奉化为官,从此便在奉化定居。霞浦街道霞南村有小地名槐花、庙前张、大庙堂、龙头下等,均为张立恩后人聚居地。庙前张、大庙堂均以村里的杨亭庙得名。

  即使霞浦张氏迁居时重新建了“新杨亭庙”,是不是朱家尖的杨亭圣庙也是张姓所为。据《朱家尖志》记载,光绪年间有一支张姓自穿山下步张(即霞浦张)“和”字辈迁至庙跟、泽山、白山、北塘、顺母诸村,有“和、惠、启、仁”等排行,今传承六代,从这个记录看应当在杨亭庙的近处是没有张姓的。据三次到当地采访,并经三和村村主任岑琪调查,大沙塘自然村落并没有张姓人家,只有胡姓。查《朱家尖志》,胡姓于乾隆嘉庆间,从镇海穿山前大胡、后大胡分四支而来,大沙湾胡姓很是胡和福一家民1913年从穿山而来五眼碶定居,已经传承六代。穿山前大胡、后大胡,指的就是霞浦街道所在地的河东村、河西村、水俞村等地,现仍有“大胡小学”等地名存在。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朱家尖街道顺母村的东青庙内,嵌有一块胡氏一族的族源碑“清康熙年间从大胡迁入定居”。

  据记载,霞浦大胡胡姓为明洪武年间经嘉溪村迁徙至霞浦大胡定居,源出奉化簰溪大胡。《簰溪胡氏宗谱》记载,其始祖为胡庆,字德成,行十五,北宋初自会稽县迁居奉化县蓬岛山(今属尚田街道),北宋前期自奉化县蓬岛山再迁居本邑龚原西岙簰溪村(今属尚田街道)。胡庆之父为吴越国时权臣胡进思,曾带兵废了第三代吴越王钱弘倧,拥立钱弘俶。

  虽然朱家尖胡姓与白峰街道长坑村的张姓均源出霞浦街道,但为什么纪念的都不是与本族相关的人物,这个杨亭庙的祀神究竟为谁?

  二、阜安王魏孝子

  能被后人称为“圣庙”的“杨亭庙”肯定有非凡的传承,历代《镇海县志》均有该庙记载。光绪《镇海县志》载:

  杨亭庙,四都一图,祀唐魏孝子。相传昔有亡羊者,祷于此立获,因鬻羊建亭。羊杨同音,讹称杨亭。宋高宗航海时赐额,元至正年封阜安王。明初易以庙。嘉靖间倭寇作乱,神显威于长山之巅,寇不敢入。国朝康熙甲寅,海寇数十艘泊蛟门,民咸鼠匿,一夕见火燎山谷,隐隐有旂斾森列,寇遂遁。贡生张嗣业首倡捐金,新其祠宇,置官字、帝字、乌字田共五十五亩有奇,以修岁祀。学士裘琏有记(乾隆志)后嗣业孙殷辉、书煌、修尧又重修。

  此庙的庙神是唐代的魏孝子,孝子只剩姓,详细的名与事迹已经不可考,但这并影响他继续造福乡里。相传有位牧羊者丢失了羊群,向这位孝子祈祷后很快找到了走失的羊群,他认为这是孝子显灵帮助了他。为了报答孝子的功德,就卖羊造起一座供路人歇足的凉亭,时人就称此亭叫羊亭。因为羊字与杨字同音,后人就称这个亭为“杨亭”。宋高宗赵构在浙东一带逃难期间,如杨亭这样的地方小庙神也进入了朝廷的视野得以“赐额”。元朝至正年间,魏孝子还被封为“阜安王”,直到明代初年才在亭子基础上升级成为“杨亭庙”。“阜”字之义,据《广雅释丘》注:“无石曰阜”,“阜安”为守卫一方平安的意思,可见是属于“当方土地”神,也是属于“海塘神”。有了“王”的封号后,魏孝子的神力更加彰显,在当地百姓的眼中,明代嘉靖倭寇大乱和康熙甲寅年间的“三藩之乱”,“阜安王”都有上佳的护国佑民表现。

  据霞浦当地人回忆,芦江河边的杨亭庙,内设东海龙王和阜安王张青孝子两尊菩萨,后因香火旺盛,香金积余,小庙扩展为“龙王殿”和“阜安王殿”两座大殿,并增设大戏台和一左一右两个看台,由有名望的乡绅做柱首。每到五月端午,为求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百姓就要在庙宇举行一次小会,四年则举行一次大会,称“青苗会”。举办大庙会时,大小村庄都建了行会班子,汇聚响应。殿内人头攒动,香烟缭绕。全猪全羊请过菩萨后,由八面对锣和帅旗开道,两尊菩萨坐于两顶八人大轿之中,鼓阁、抬阁、狮子、白象、高跷等队伍伴随着悠扬的民间乐曲缓缓前行,游向各个村落。

  至清中期,杨亭庙移址在庙河南岸,并扩建成为颇具规模的庙宇。当杨亭庙在庙河南岸落成,并举行为菩萨开光仪式时,四面八方的信徒都来祭拜,其中就有霞南大庙堂内的姑嫂两人。那位容貌端庄、气质淑娴的姑娘见菩萨塑像英俊伟岸、面目清秀,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哇,菩萨塑得好漂亮啊!”只见那姑娘话音刚落,就全身瘫软,不省人事,当即仙逝而去。百姓见此怪事,都认为这是大仙在给菩萨作法。因为菩萨生前未曾婚娶,并无妻室。为让菩萨有位贵妃陪侍,遂有好事者向亡女的家长为菩萨说媒,经家长应允,就择日举行了冥婚大典,这位姑娘从此就成为孝子菩萨的正宫娘娘了。后来在大殿菩萨一侧另塑了娘娘像来陪侍,从此也就把霞南村的大庙堂张家当作是“阜安王”菩萨的丈母家了,据此来看,白峰街道长坑村的“新杨亭庙”俗称的娘子庙很可能就是这个传说的衍生神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