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些“盲种” 多些订单

小小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2月13日 第 04 版 )

  海客谈 小小

  朱家尖71岁老菜农徐公长打电话向媒体求助,由于原本约定好的收购商未能如期而至,他种植的1万公斤雪里蕻正面临滞销困境,若不及时收割就会烂在地里。他希望通过媒体平台,诚挚邀请有需要的市民自行前往他的田地中,以每公斤1元的实惠价格采收雪里蕻。在媒体报道下,仅仅4天时间,徐公长的雪里蕻全部售罄(据《舟山晚报》12月9日报道)。徐公长如愿以偿了,但如何帮更多菜农解困仍值得探讨。

  从情理上说,大家都希望菜农能劳有所获。然而,爱心归爱心,买卖归买卖。徐公长的菜地位于朱家尖朱西线南侧,开车前往看似挺方便,但毕竟要耗油费电,再便宜的雪里蕻也会显贵。好心人虽然不计成本献爱心,最终“包销”了这1万公斤雪里蕻,但再冒出同样遭遇“卖难”的菜农还帮不帮?

  事实上,媒体一直在帮,热心市民也一直在帮,但诸如此类的救急终究是权宜之计。居民对蔬菜的需求毕竟是有限的,买多了就会将原本要烂在地头的蔬菜烂在厨房里。在某一类蔬菜供大于求以至于出现“卖难”的情况下,难免帮好了这一家、冷落了那一家。而且,滞销的蔬菜往往卖不出好价钱,菜农即使卖光了菜还是富不起来。

  市场信息不灵,只顾盲目地埋头种菜,这应该是导致“卖难”现象的根源。但要指望一家一户的菜农,特别是像徐公长这样只会种菜的老年菜农去领市面、闯市场,实在也是勉为其难。面对季节性呈现的“卖难”,更需要有关部门出手相助,将零星菜农纳入到蔬菜保供体系,推行“公司+农户”的运行模式,从而实现手持订单种菜。如此一来,菜农种什么、种多少就有了准头,“卖难”也就有望迎刃而解。这样的精准帮扶,才能帮出一劳永逸、帮出共同富裕。

  在本地菜农菜烂地头的同时,蔬菜总量不足的舟山也从外地大量调入各种蔬菜,从而导致“卖难”与“买贵”并存的现象。眼下,全市各地正在纷纷建设蔬菜基地确保市场供应。那么,为什么不能将零散菜农也纳入保供体系呢?有关部门理当勿以“地小”而不管,为一家一户的菜农牵好线、搭好桥。其实,一块块“巴掌地”加起来也不小。海岛土地资源稀缺,菜篮子工程就要善于将零星土地整合起来,让广大菜农在蔬菜保供中发挥积极作用。

  小小的一块菜地,一头连着市民的菜篮子,一头连着菜农的钱袋子。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解决“卖难”与“买贵”,就得发展适销对路的订单农业。少些“盲种”、多些订单,既能畅通从地头到菜场的供应链,让市民吃到既新鲜又便宜的本地菜,又能帮助菜农摆脱“卖难”困境,实现种菜致富。如此两全其美的好事,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