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小而精”或许是舟山服装业的突围之路
一叶扁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2月09日 第 02 版 )
海客谈 一叶扁舟
天逐渐冷下来了,隐在新城甬东的一家“服装工厂直营店”又热了起来。四面八方的买家熟门熟路地进入那片工业厂区,从这家连店招都没有的“畚金制衣”买走刚刚生产出来的冲锋衣、棉衣……在网购大潮的冲击下,这家貌不惊人的服装企业以“前店后厂”的形式顽强地坚守着,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海岛纺织服装业曾经的辉煌,又似乎在默默探寻着东山再起的突围之路。
存在即合理
在岛城服装厂家纷纷倒闭、街头服装门店门可罗雀的当下,竟然有一家服装工厂直营店“酒香不怕巷子深”,坚持以传统的方式做生意,甚至连一个醒目的店招都没有,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但存在即合理,“畚金制衣”能够在几十年风风雨雨中屹立不倒,始终拥有自己的客户群,必然有其成功的秘诀。
现今商场的营销手段令人眼花缭乱,“畚金制衣”的“无动于衷”或许并不值得效仿,但无招胜有招的结果却实打实地印证了一个道理:价廉物美才是最有效的生存之道。正因为“什么都从简”“什么都不做”,让经营成本降到了最低,刚上市的冲锋衣150元左右就能穿走,厚实的冬装棉服也就在300元以内,至于T恤更是低至二三十元一件。再怎么打折促销,谁能便宜到这程度?
关键是,便宜还得有好货。“畚金制衣”为一些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做贴牌代工。店里销售的虽是没有品牌标识的服装,但质量毫不逊色于那些品牌服装。可以用三分之一的价格,买到名牌“平替”的衣服,这让很多老客户乐此不疲。特别是一些人更偏好“低调的奢华”,原本就不喜欢显露服装品牌,更对“畚金制衣”情有独钟。
由此可见,市场需求、消费心理都是多样化的,只要做成最好的自己,就完全有望形成有忠诚度的客户群。每一家企业也都有自己的“个性”,“畚金制衣”就像一个不善交际的实在人,在喧嚣的社交圈中或许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以朴实无华的品质交到了实实在在的朋友。
不必留恋昔日辉煌
历久弥新的“畚金制衣”,不禁让人怀念岛城纺织服装行业的曾经辉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纺织服装业可是定海第一大支柱产业,“宝岛制衣”“帅马内衣”等诸多品牌一度闻名遐迩。然而此一时彼一时,眼下似乎只有“畚金制衣”像非遗似的留存下来,怎不让人唏嘘。既然“畚金制衣”可以延续至今,昔日的品牌服装厂还能东山再起吗?
事实上,很多所谓的辉煌注定只能属于过去。就如千帆云集“会战”舟山渔场的盛况已一去不返,纺织服装企业鳞次栉比的繁荣景象也很难重现。道理很简单,产业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舟山唯有发挥比较优势,专注于发展海洋经济、振兴临港产业,才能赢得高质量发展。
要知道,当年纺织服装业一哄而起的远非舟山一地,这与改革开放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引入有关。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岛城的纺织服装业最终难以为继,实为缺乏比较优势的必然结果。如今“人口红利”一去不返,全球市场形态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再要重拾纺织服装业的昔日辉煌,似有刻舟求剑的味道。
作为整体的纺织服装业虽然无缘坐回支柱产业的宝座,但并不意味着一家一户的企业不能适者生存,“畚金制衣”就是最好的例子。既能服务市场、又能解决就业,何乐而不为?定海纺织服装行业协会正在积极走访,了解会员企业实际困难,引导本地纺织服装行业向高端化、个性化、绿色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力争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思路决定出路,因地制宜另辟蹊径,或许就有突围之路。
小有小的好处
“畚金制衣”之所以能坚持至今,与“小而精”不无关系。反观一些曾经的知名企业,看似庞然大物却无核心竞争力,顺风顺水时尚能维持体面,而一遇市场风浪便惨遭倾覆,反而给社会留下诸多痛楚。早知如此,真不如“船小好掉头”。
做大做强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并不适用于所有企业,在很多领域小微企业更有优势。具体来说,技术密集型企业更应做大做强。这是因为,技术研发、设备升级需要大量的人才、资金投入,只有做大规模才能消化成本、赢得市场。就如船舶修造等海工企业,无不是在做大做强中接大单、创辉煌的。
纺织服装企业则不然,技术多半靠“唯手熟尔”,并不需要庞大的研发团队,小到一家裁缝铺就可生存。一些追求着装品位的消费者,更青睐“小而精”的品牌,甚至热衷于到小店铺量身定制。对于服装企业来说,“大”与“强”并无必然关联,“小而精”更是突围之路。
毫无疑问,像“畚金制衣”这样的“小而精”企业,不但丰富市场供应、满足消费需求,还为员工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这样的企业蓬勃兴起,未尝不是另一种形态的做大做强。当然,舟山纺织服装业要多一些“小而精”企业,并不意味着要简单复制“畚金制衣”,而是要各显神通、各具特色,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