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联运“零换乘”,为海岛群众出行“减负”

陈颖丹 孙银 徐斌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2月04日 第 01 版 )

  □记者 陈颖丹 通讯员 孙银 徐斌

  水路客运是海岛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并发挥着支撑经济发展、促进人文交流等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市交通部门在积极打造“蓝色岛链”水运特色工程的同时,持续推进交通领域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不断优化客运码头接驳公交线路设计,将陆上公交线路、场站延伸至客运码头,打造水陆联运“零换乘”,实现水上客运站与陆上公交站无缝衔接,切实为海岛群众出行“减负”。

  【改革故事】

  近日,杨俊楠送朋友去嵊山箱子岙客运站乘船。他们乘坐公交车在终点站下车后,步行100米左右就到了码头。

  4年前,杨俊楠刚来嵊山镇工作时,并没有这般方便。

  “以前从公交站到客运站有很长一段距离,对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来说挺麻烦的。”杨俊楠说,嵊山以老年居民居多,多数老人又习惯乘坐公交车去客运站,这段距离就成了一道坎儿,“下雨天,我看到有个老人一边撑伞一边走,还没走到客运站,身上已经全湿了。”

  正是考虑到悬水海岛居民出行的水陆换乘需求,近年来,市交通运输局持续深化市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将陆岛交通短板转换为绿色出行特色,建立起水陆联运“零换乘”的创新工作体系。

  “我们根据省里要求实施渡口公交化改造,实现了客运码头与陆上公交的无缝衔接,即主要水上客运站与最近100米公交站能零距离换乘,且100%全覆盖。”市公路与运输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嵊山的箱子岙、泗洲塘客运站是全市水陆联运“零换乘”的最后一块“拼图”,至此已实现了全市全覆盖。

  公交线路、场站深入客运码头,公交服务品质也同步提升。

  “原先的公交站点就只有一块牌子,现在有顶棚,有座椅,还有照明设施。”杨俊楠说,从客运站的公交终点站到下船处,这100米的距离还有风雨连廊,下雨天也不愁了,“我那天送朋友乘船时,在公交车上听见好几个老人在夸‘阿拉嵊山现在在码头里厢就能坐上公交车,好足嘞,好足嘞’。”

  【改革实效】

  近年来,我市积极打造“蓝色岛链”水运特色工程,建成由85个站点、156艘客船、88条航线组成的岛际交通大网络,每年保障群众出行超3000万人次,在全国各地市中位列第一,并率先在全省实现了100人以上岛屿陆岛交通码头的全覆盖。

  同时根据舟山海岛区域特色,实现了客运码头与陆上公交的无缝衔接,水陆零距离换乘。截至目前,全市31个水上客运站公交换乘距离在100米以内的比例达到100%,大大方便了海岛群众的出行,让百姓收获满满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