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坚持守正创新增强海岛方志辨识度
吴福贵 童涵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1月26日 第 04 版 )
□吴福贵 童涵
舟山市地方志系统认真抓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突出围绕“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板块,把牢地方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主体性特征,坚持守正创新,充分发挥地方志资政、存史、教化和凝聚智慧的作用,拓展地方志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切实增强海岛地方志辨识度,助力打造海洋历史文化名城。
一、以深学细悟为要,在把握大势服务大局中明方向
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舟山新篇章贡献地方志力量。
一是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列为第一重要议题,全面、系统、准确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充分理解领会蕴含其中的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聚焦文化强国建设目标任务,深入贯彻落实省《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意见》精神,以“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作风拼劲,狠抓工作落实,全力推进地方志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是始终聚集主责主业。“为党立言、为国存史”是方志部门职责所在。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关键在于立足志鉴主业,以争创国家和省级精品年鉴为目标,全力抓好“一年一鉴、公开出版”年鉴编纂任务,进一步规范年鉴编纂内容,组织全市撰稿人员培训,落实责任,力争年鉴编纂的进度和质量明显好于往年。同时拓展专题志、专业志、乡镇志编修,抓好东沙镇、嵊山镇等2部镇志的编修先行,3个部门专业志的出版发行。
三是坚持强化守正创新。地方志系统肩负资政存史育人的使命,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担当,聚焦服务大局,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通过深入挖掘档案史志资源,提升资政参考服务能力。上半年,围绕省共同富裕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我市梳理总结近十年来舟山“小岛迁、大岛建”工程情况,提出《新时代“小岛迁、大岛建”工程、助力海岛共富建议》,以史志参阅件报省委,获省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下一步将进一步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依托方志馆、方志驿站、舟山记忆公众号等平台,创新方志文化的传播途径与手段,经常性开展“六进”活动,做好有关方志微视频拍摄工作等,让方志文化由小众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型。
二、以服务创新为突破,在实现海岛共富愿景中求作为
地方志持有大量的地情资源,是一座文化宝库。地方志部门坚持修志为用,围绕“资治、育人”目标,强化创新意识,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将“志”融入海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建设中。
一是“志”述山海历史文脉。舟山地情资源丰富,每座岛屿、每座山各自有“志”,有讲不完的山海传奇。例如定海“东海百里文廊”是一条新打造的集历史、文化、生态、乡村美景等诸多元素的文旅线路,沿线长100公里,串联了8个镇(街道)、175处历史文化古迹,要组织力量编纂《文廊里的人文故事》,挖掘其丰富文化内涵,一处风景有一个精彩典故,让游客在历史遗存与绿水青山间畅游“志”里行间;同时积极参与定海古城微改造,整理出大量古建筑历史资料,为定海东城门、状元桥、奎光阁等建筑古迹的修复提供方志支撑。
二是“志”助“小岛你好”行动。主动跟进市委“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根据各岛屿的资源禀赋和特色特征,深入挖掘第一批共富行动30个岛屿的历史沿革、地理特征、个性化资源和发展现状等掌故资料,为市委作出“一岛一品、一岛一策”差异化发展路径决策提供资政服务。还推出蚂蚁岛“红色研学岛”、葫芦岛“咫尺佛光、福禄禅乡”、庙子湖“东海极地、逅会如期”等规划方案。同时还通过征集海岛掌故,梳理现存的岛屿地情、档案资料,以“一域全景式”记录方式,有计划分批编纂海岛微志。
三是“志”筑海岛精神家园。方志文化不仅承载文化根脉,且有特殊的聚合作用。把方志元素植入村社区文化礼堂,鼓励有条件的建设村史馆、特色展馆,使以地方历史为内核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资源,成为面向社会、面向农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教育、乡土历史教育的重要教材。常态开展方志文化进机关、进基层、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军营活动。打造“1+4”方志驿站志矩阵,目前所属四个县(区)已分别在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布设方志驿站19处。高标准建成舟山市方志馆,初步构建起志(史)馆、驿站、网络平台于一体的方志文化传播阵地,筑起海岛群众记住乡愁的精神家园。
三、以破解问题为导向,在紧盯目标提质增效中有气象
积极挖掘利用海岛独有的禀赋和资源,用方志形式讲好舟山故事,加快推进志鉴编纂向基层延伸,增强地方志工作的聚合作用和建设一支过硬的方志队伍。
一是挖掘利用地方志资源。开展不同层次的地方志宣教活动,开办海岛“史志学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史志、地情讲座,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平台;组建青年干部“史志潮音”宣讲团,开展史志宣讲进校园、社区、机关活动。抓好地情书籍编纂,先后出版《舟山记忆》丛书、《岱山记忆》季刊、《嵊泗人家常话》、《千年马岙》、《历史文化名镇沈家门》等10余本(套)地情书籍。
二是推进志鉴编纂向镇村延伸。按照省地方志工作总体部署和要求,组织开展乡镇(街道)、村(社区)志鉴编纂调研,制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志编纂工作指导意见》,明确“十四五”期间工作目标和进度要求,并细化当年目标任务,列入市对县(区)、县(区)对乡镇的目标绩效管理,作为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内容。
三是加强地方志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人才招录,吸纳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热爱地方志工作的新成员;其次是针对性抓好方志业务培训,举办年鉴业务培训会、精品年鉴品读会和业务学习会,以会代训,以学夯基,初步形成老中青相结合,专业优化对口队伍结构,目前两名同志入选省方志系统1511工程人才库。另一方面吸收更多人才加入地方志行列,邀请部分退休的老领导老同志、在舟大学教授和在人文历史、地方史领域有研究成果的学者,建立市级史志专家库。同时指导有关镇村配强志书编写骨干,挑选当地有文化、熟悉镇村情、有情怀的人士充实到编写队伍,增强编纂力量。秉持“开门办志”理念,积极推进部门联动、区域一体,联合浙江海洋大学,建立舟山市史志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创建校地史志研究合作模式,为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舟山市档案馆(史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