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清代诗人眼中的舟山海岛风光
鲁雪营 刘霞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1月22日 第 04 版 )
□鲁雪营 刘霞
舟山群岛位于中国东海,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自古以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关注,清代时期,更是成为众多诗人笔下的经典意象。这些诗作不仅描绘了舟山群岛的秀丽景色,还蕴含了诗人们对自然的敬仰、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文化的传承。他们的文字,展现舟山的美丽风光,也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
一、清代诗人与舟山群岛的渊源
舟山群岛地理位置独特,清代时期更因其优越的港口条件成为海上贸易和军事防御的重要基地。许多清代诗人由于官方差使,或旅游和避暑等原因,来到了舟山群岛,在这些游历过程中留下了若干脍炙人口的诗篇。还有一些清代诗人在仕途失意或晚年选择归隐舟山,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创作灵感。舟山的山水风光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也为诗作提供了新的素材。如刘梦兰在《衢港渔火》中描绘了渔场的盛景:“无数渔船一港收,渔灯点点漾中流。九天星斗三更落,照遍珊瑚海中洲。”展现了舟山渔场的繁荣和美丽。王希程面对岱山县东沙镇横街鱼市时,发出了“才见喧阗朝市散,晚潮争集又横街”的感慨,这展现了舟山鱼市的繁华和活力。这些诗人的作品不仅反映了舟山的独特风貌,也传达了他们对舟山深厚的情感。
二、清代诗人笔下的舟山群岛的自然风光
高耸入云的山峰、陡峻的岩石峭壁、深邃幽秘的洞穴、波涛汹涌的海浪、不断涌动的潮汐和星罗棋布的岛屿构成了一幅幅壮丽的自然画卷。这些景象深深打动了清代诗人们,他们在作品中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切。
舟山群岛奇峰重叠,怪石嶙峋,展现了特殊的地貌美,清代诗人刘梦兰在《石壁残照》中所描绘的“石壁孱颜影倒横,夕阳闪闪十分明。若教移入天台郡,霞彩何曾让赤城”生动地再现了石壁景色的壮丽景象,当夕阳的余晖洒在石壁上,不仅照亮了石壁,更是赋予了这些自然景观以生命。舟山的石壁景观,如雄伟的石峰、陡峭的石壁、色彩斑斓的石幔和清澈见底的石潭,在夕阳的照耀下,如同被赋予了神秘的气息,“石壁残照”也因此成为蓬莱十景之一。
此外,舟山的海上日出常被诗人们以美妙的诗句来歌颂。清代诗人吴标在《海天浴日》中,再现了嵊泗列岛海上日出的壮丽场景:“瀛州东去是扶桑,夜半先腾万里光。巨掌拍浮应夸父,铭盘藻洁想商汤。”诗人在描绘海上日出时,仿佛能感受到大海的波涛汹涌,如同夸父奋力划动的巨掌,将旭日推向天际,这一富丽的景象展现出大自然的无尽魅力。在海天辽阔的嵊泗列岛观览日出,自是平生一大快事,此诗不但绘画出海上旭日华美晶莹,更表达了诗人观看海上日出时的激动心情。大海的起伏翻腾充满气势,喷薄而出的一轮旭日真如汤之《盘铭》所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舟山群岛上观看海上日出,更能体会风景这边独好。
三、清代诗人笔下的舟山群岛的人文景观
舟山群岛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地方风俗同样令人着迷。清代,文人游历舟山时,常常被这里的古迹、寺庙所吸引。同时,舟山群岛独特的地方风俗也吸引了一众诗人的眼球。他们在作品中详细描绘了这些人文景观,展示了这些历史遗迹宏伟悠远的文化底蕴。
庙宇的巍峨和钟声的悠扬,让清代裘琏写下了描述普陀山观音道场的接待寺——祖印寺的诗句:“海外寻初地,重游似梦中。吞城蛟鼓浪,迷岫蜃嘘风。一榻钟声断,三更佛火红。庐峰遗范在,清语见深公。”此诗不但生动地描绘了寺庙周围的雄壮秀丽的环境,更记述了庙宇内的佛事活动。
文人们在作品中还记录并赞美了丰富多彩的民俗和节庆活动。舟山的灯会,灯火辉煌、万人空巷,而迎神风俗则通过隆重的仪式表达了对神的敬仰和对平安的祈求,反映了舟山人民在生产活动之余尽情享受娱乐的意趣。清代诗人陈庆槐在《舟山竹枝词》中写道:“自不灯檠缀九华,万竿旗帜绕千家。纸糊皂隶驱囚走,青府赛神如放衙。”作者在此诗末自注:“三月望日,里中迎泰青府神。”这首诗写出了赛神会的热闹场景,不仅展示了舟山的文化传统,也突显了当地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尊重。
四、清代诗人笔下的舟山群岛意象
清代诗人对舟山风光的深厚喜爱和赞美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还为后人提供了感受舟山之美的独特视角。厉志的《桃花山歌》,描摹他独自游览桃花山时所看到的桃花盛开的情景:“忆昔独游桃花山,桃花开遍春山巅。片片飞落作红雨,乘风远逐东海湾。”此诗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桃花山,感受那片片飞舞的桃花雨。祝德风的《题朱家尖》:“至今何处问朱家,剩有山尖水一涯。秀削生成峰独耸,攀藤直欲伴云霞。”如今已经不知道因其名岛的朱家到哪里去了,只留下高耸的青山和一湾湾碧绿的海水。岛上的大青山高耸陡峭,攀援面上的藤蔓与云霞为伴。“瘦削”二字写出了大青山的外形棱角分明。“峰独耸”更是写出了山峰的高耸挺拔且独立的姿态,它在周围的景色中显得格外突出和醒目。诗人通过呈现岛上高耸的山峰和辽阔的海景,表达出对舟山美景的欣赏和赞叹。
与此同时,清代诗人们常通过描绘舟山的风光来寄托自己的人生感悟,这使得舟山的景观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成为诗人思想和哲理外化的载体。刘梦兰的《鱼山蜃楼》“大小鱼山气吐银,惯看楼阁起鳞鳞。岛间时有乘槎客,未许凭栏一问津”在描绘海市蜃楼的奇幻景象的同时,也在告诫人们,面对世界的纷繁复杂和神秘莫测时,既要保持对美好和未知的向往,又要清醒地认识到表象的虚幻和探索的艰难,以平和、敬畏和谦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厉志在《桃花山歌》中描写桃花雨的同时,也隐喻了人生如同桃花般短暂美丽,易逝不复。祝德风的《题朱家尖》不但生动形象地告知读者朱家尖地形地貌,其中“攀藤直欲伴云霞”还隐含了诗人孤傲、清高的人生追求。通过这些诗作,清代诗人将舟山群岛的自然风光与人生感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所见之景来呈现舟山风光中的文化内涵及由此得到的人生感悟。
总之,舟山群岛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清代诗人笔下的瑰宝。通过对舟山的海岛风光、渔村生活和历史遗迹的描写,清代诗人丰富了古代诗歌的题材,为地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内容。这些诗作不仅体现出舟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为后人了解清代的舟山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些诗作在艺术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为后世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海岛意象和想象资源。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