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海耕海的同频共振
——舟山嵊泗列岛和烟台长山列岛的对话
黄燕玲 石艳虹 张磊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1月04日 第 01 版 )
嵊泗列岛蓝色牧场
长山列岛养殖牧场
扫一扫 看视频 >>>相关报道详见第3版
□记者 黄燕玲 石艳虹/文 张磊/摄
舟山嵊泗列岛,630个海岛,如明珠散落在东海。
山东烟台长山列岛,151座岛屿,共同守护渤海口。
荣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国字号”的嵊泗,正在继续高标准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2018年设立的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正在争创国家公园……
保护海洋生态,坚持绿色发展。一南一北,两片海域,两个列岛承载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国家使命,同频共振。
转产转业
换个方式健康“吃海”
作为舟山渔场的中心区域,嵊泗的嵊山渔场曾以渔获量大、种类多、价值高而闻名,但过度捕捞下,渔业资源衰退严重。海参保育苗曾是长岛重要创收产业之一,但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带来严重的海岸线污染……
两个列岛都曾靠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全民皆渔,物阜民丰,也因海洋资源的掠夺、破坏而陷入发展困境。如何破局?
1999年7月,第一家旅游“渔家乐”公司在五龙乡田岙村成立,嵊泗开始探索渔业文化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至今全县民宿(渔家乐)已有942家,带动旅游从业人员2万人以上,约占全县渔农村人口数的二分之一。
2022年,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大背景下,我市启动实施“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一岛一策,激发海岛发展内生动力。
以“渔旅休闲岛”为发展定位的嵊山岛,谋划建设海钓集散中心、海钓码头,打造标准海钓示范船,培育“渔主播”,成功举办全国海钓精英赛。接连出招,打响“国际海钓基地”的名气,老百姓也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来岛上的海钓玩家越来越多,岛上提供海钓服务的民宿、钓具店越来越多。”今年46岁的林世才瞅准机遇购入海钓艇,服务海钓客,一年收益就有20多万元。
嵊山岛瞄准海钓,花鸟岛着眼浪漫,黄龙岛以石文化“破圈”……如今的嵊泗,高端民宿、海钓、婚庆旅拍等旅游特色产品丰富多彩,小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面临同样困境的长岛,也选择同一发展道路:从生态破坏性强的传统产业,转产到环境更为友好的海岛旅游产业。
2018年,长岛“壮士断腕”,启动岸线保育苗场拆除。
“海岸美了,海水清了,环境好了,游客自然就来了。”长岛南长山岛孙家村党支部书记孙成伟介绍,孙家村附近海岸线绵长、海洋生物多样。转型后,村里建了一处面积500亩的赶海园,游客纷至沓来。
尝到了旅游业发展甜头的长岛,迅速推动旅游业更高质量发展。孙家村是示范村之一。
在村内漫步,精心打造的海岸线蜿蜒伸展,一栋栋高品质民宿错落有致,民宿院内的小品景观亦成一景。
“我去嵊泗学习两趟了,你们看到的这一批民宿,不打围墙并积极提升公共区域环境的举措,就是跟嵊泗学的。”孙成伟说道。
“以前是辛辛苦苦却污染了大海。现在轻轻松松赚钱,还有了一片果冻一样的蓝海。”孙家村“千屿筑”民宿主孙世涛从事海参保育苗多年,后改造住房开高端民宿,去年经营额几十万元。
如今的孙家村,开民宿、经营餐饮、提供海钓服务、开展渔俗文化体验,海岛旅游风生水起,村民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
如今的长岛,充分利用生态渔业、渔家风情等“绿色元素”发展旅游产业,每年吸引近400万人次游客。辖区内共有渔家乐700多户,近三分之一人口从事旅游服务业。
绿色养殖
“海上牧场”迎来新丰收
金九银十,正是养殖放苗好时节。东海边的枸杞乡干斜村码头,渔民们正忙着将贻贝苗放到养殖绳上。渤海那头的乐园村,同样繁忙,渔嫂们忙着送牡蛎前往深海渡肥。一南一北,都洋溢着对来年丰收的期盼。
嵊泗拥有全国最大的贻贝养殖基地,贻贝养殖面积达3.6万亩,年产量占全国产量三分之二。
“这些放下的贻贝苗大概可以收获100万公斤的贻贝。”嵊泗县众欣贻贝养殖合作社负责人费冬冬高兴地说。4年前,他可不敢这么想。
2017~2019年,贻贝行情好,养殖户为提产量不断增加养殖密度,结果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贻贝产量质量双双下降。
“我们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嵊泗县海洋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嵊泗开始实施“绿色养殖”,并出台一揽子举措,推动贻贝从育苗到养殖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标准化,并着力打造“海上养殖未来牧场”应用,通过数字化管理确保措施落地。
也是在那一年,费冬冬收到了规范化养殖的通知,要求苗绳之间间隔至少70厘米以上。“对症下药”的措施如一场及时雨,第二年贻贝产量直线上升。2023年,费冬冬所在合作社收入800余万元,这是他们收益最高的一年。
新的养殖方式实施后,嵊泗也迎来了新的丰收季。靠着绿色养殖方式,嵊泗贻贝总产值每年递增10%以上,贻贝质量和数量同步向好。2023年年产量23.2万吨,年产值12.2亿元。
同样的故事,也在长岛上演。
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山东唯一的海岛县,长岛依靠海参、扇贝、牡蛎等近岸养殖产业,成为省内首个小康县。
“本来一亩养一行,变成了一亩养三行。”长岛海洋文明自然资源局渔业科副科长李文清感慨,养殖扩张最夸张的一段时间,人在岸边走,伸手就能摸到海里的养殖架。养殖品质连年下降,逐渐减产退化。
改变发生在2019年,借着打造全国生态样板的东风,长岛有序腾退影响海洋和海岛生态的养殖筏架、围网、海参池等1.8万亩。
海洋生态好了,养殖品质和效益回来了。
“我们养殖的牡蛎,个肥味美,比省内其他海域价格贵!”乐园村一牡蛎养殖户告诉记者,秘诀就是更为生态绿色的养殖方式。
保护生态
向海洋海岛垃圾“宣战”
发展的过程中,生产生活带来的垃圾污染,成为嵊泗和长岛共同面临的棘手难题。
首当其冲的是养殖浮球。以前养殖大多采用泡沫浮球,被风浪击碎后会成为海漂垃圾,污染近海环境。面对这一问题,两个列岛都迈出了治理的坚定一步。
2019年起,嵊泗出台海水养殖禁止使用泡沫浮球的规定,推广用新型浮球养贻贝,每年可减少泡沫浮球垃圾210吨。
长岛定期执法,在推动更换环保浮球的基础上,集中整治,严禁泡沫浮球进岛。
解决了泡沫浮球垃圾,还面临海洋和海岛垃圾。两个列岛又开始了各自的探索。
嵊泗县从2019年开始,投运“沧海9”和“浙嵊清0001号”2艘清理船,打捞近海垃圾,截至目前已收集垃圾约2万立方米。还全域执行“海上环卫”机制。全县湾滩被划定为36个区域,8大责任单位、7个乡镇属地联动参与。今年以来,各乡镇共出动巡护保洁人员超1万人次,海漂垃圾巡查打捞区域面积约193平方千米,清理处置海漂垃圾超1167立方米。
“海漂垃圾明显减少,海湾环境大大改善。”嵊泗县海洋经济发展局办公室副主任周增杰介绍。
旅游旺季,长岛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就达到70吨。长岛向陆地生活垃圾“开刀”,提高自身的垃圾处理能力。前端,建立大数据指挥中心和监控系统,将辖区1.8万户居民、50多家机关单位和城区收集点位全部纳入数字化管理,实现全域生活垃圾100%分类收集。末端,投资6500余万元,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综合处置基地,实现其他垃圾压缩外运,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就地处置。
“单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一项,年外运垃圾量就减少了25%以上。”处置基地垃圾分类宣讲员朱晓阳告诉记者,制成的肥料除用作绿化外,还无偿分享给居民,提高居民参与热情。
记者手记
在长山列岛的南长山岛、北长山岛和嵊泗列岛的嵊山岛、泗礁岛采访,记者最为深刻的感受是:两个列岛如此相像!
这种熟悉感,源自相似的海洋景观,更源自海洋生态保护上的理念相通。两个“靠海吃海”的列岛,都曾吃到资源“红利”,但也因资源开发过度导致生态遭到破坏,被大自然上了生动一课。继而痛定思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找到了“健康”“可持续”的“吃海”方式。
如此同频共振,正是两座列岛对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一以贯之”,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海岛建设“骨血”,共护中国海的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