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的“坑”谁来填
小小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10月09日 第 04 版 )
点滴录丨小小
普陀的李女士真是够倒霉的,她先是在网络购物时被骗,为了挽回损失向网上“反诈中心”求助,没想到掉进了更大的“坑”,被假冒公检法的诈骗分子以“验证身份”“解冻资金”为由诱导转账,结果受到“二次诈骗”(据《舟山晚报》9月20日报道)。李女士接连遭遇网络诈骗,从侧面反映出她的防范意识和能力不足,但也说明眼下的网络环境实在是鱼龙混杂。
应该说,全社会的反诈宣传已经很深入、很到位了。但事实表明,仅靠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假如网上尽是诱人上当的“坑”,难免有人会掉进去。这就如安全出行宣传得再家喻户晓,但凡马路上有坑,迟早会有倒霉的司机和行人不幸中招。
马路上即使有坑,大概也不会存在很久,因为“填坑”的责任是明确的,受伤者是可以主张索赔的。但网上的“坑”该由谁来填,似乎还是个模糊的概念,这或许也是各种各样的“坑”层出不穷的原因所在。
李女士在网上搜索“反诈”,立即出现一个自称是反诈平台的网站,而且“长”得以假乱真。这样的“坑”,实在是太明晃晃了。执法人员再上点心,不但可以及时“填坑”,说不定还能顺藤摸瓜打掉背后的诈骗团伙。果真如此,也就会少一些无辜者掉进“坑”里。
社会治理正在日趋精细化,我市近日又新增了13处“电子眼”,想必马路上的坑也会越来越少。但需要提醒的是,网络时代的社会治理还应线上线下同步推进,网上的“坑”谁来填不该是笔糊涂账。有道是,打击是最好的防范。一旦发现网上的“坑”就立即落地追查、重拳打击,网民“马失前蹄”的概率自然就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