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生万生只在一寸秋波
——陈默《闺阁外的两宋史——寻找宋词里的女性美》
倪浓水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9月24日 第 04 版 )
□倪浓水
两宋有韵,韵在千娇百媚,这是我知道的。但我没有想到,今天我能有机会直接“面对”这一大片姹紫嫣红。
这是陈默博士给我带来的惊艳。八月剩下最后几天了,岛城秋意渐起,早晚那股凉爽之气,给人的感受越发生动。
陈博士曾经是我的多年同事,还是舟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同道。我们一起参加过几次活动。我知道她多才多艺,动漫、平面设计、民宿设计、国兰文化都有涉及和研究,且成就不凡,尤其在兰花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有一次我参加她组织的“兰花文化研讨”,听她发言说“对兰花的审美,主要形成于宋代,兰韵是宋韵的重要组成”,我才知道她对宋韵文化,也有独到的理解和研究。
但我没有想到,陈博士在宋词鉴赏方面,竟然也有如此造诣。这本《闺阁外的两宋史——寻找宋词里的女性美》,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她视野独特,品鉴尤细,可以说是以才女之笔,雅女之趣,知女之见,从万千宋词中,既以整体扫描,又有细处聚焦,全方位地勾勒出词人们所“塑造”的宋代女性的情态美、妆容美、服饰美、才艺美。《闺阁外的两宋史——寻找宋词里的女性美》告诉我们,尽管宋代程朱理学兴起,“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之大防”等观念开始出现并日趋严重,但是追求人性美和情性美的词人文学家,在女性审美上,毕竟要比“呆板”的理学家开明得多,也包容得多。本书所聚焦、分析的两宋词作,把女性视为情、景、美齐全的审美对象,虽然或许里面也有个别“视女性为花朵和甜品”的“小作”,但更多的是赞美、欣赏和倾倒,这种文明立场,这种文化视角,是具有现代意识的,是值得高度肯定的。
且看苏东坡点缀“朱唇”,辛弃疾沉醉于“香腮”,张孝祥迷于“远山眉黛”……更有樱口细腰纤纤手,蹴罢秋千云鬓乱,真是“千生万生”都为“一寸秋波”倾倒,就连李清照这样的女性自己,也对女孩的“绣面芙蓉一笑”赞赏不已。
因为这些都是可以穿越时空的真正“女性美”,谁不赞赏呢?古今同理。
宋代奠定了中国传统的女性美学。宋之前,无论是“楚王好细腰”,还是“唐皇喜丰腴”,对女性的审美,都因人因时而异。但宋人“以文学塑人”,“以诗词赋美”,将女性升华为一种美学意象,一种文化高端。从此以后,宋词所形塑的那种形体苗条、妆饰雅致、言笑慧黠、才艺精湛、风情自生的美+才+性情的立体化女性美形象,也就是后来明代才子李渔所赞赏不已的“有态”女性,便成了千百年来各阶层人士同赞共赏的人间“精灵”。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若要知道什么是“大家闺秀”,请看《红楼梦》。我说若要“问世间女为何物”,不妨阅读这本《闺阁外的两宋史——寻找宋词里的女性美》。如果说两宋词人们以优美的“诗词之语”,为我们勾勒出传神的宋女美姿美态美情的话,那么陈博士以轻灵生动又不乏谐趣的文笔,为我们“再现”了这种美态。而文中那些“避暑神器”“女歌手”“东方钢琴”等现代语言和“闹蛾儿”等民间俗语的有机嵌入,使得这种“再现”不是简单的白话翻译和意思解释,而是成了一种富有创造性意义的“文本再生”,同时也真正成了一本饶有意趣的“两宋史”。
当然,宋代词人和宋代女孩,生活在两宋这个特殊时期,他们和她们,也许会遭受“暖风西湖”之讽,也许会受到“不识汴梁”之斥。是的,点唇画眉,凤钗环佩等等,都是属于太平景象,盛世图景。可惜这样的时光,在边患重重的宋代,毕竟享时不多。否则词人们必定会有更多的佳构传世。但以词作镜,他们已经为宋代女孩照出无限风情。今天我们拜读这些杰作,也仍然能激发起我们的无穷感怀。
这是文学的价值,也是本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