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西海蜇:舌尖上的美味
谷均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9月24日 第 04 版 )
□谷均
时光在水的流淌中织成细腻的网,悄无声息地将海洋的秘密紧紧包裹。我踏入这被海浪亲吻过的岸滩,心里那久未触碰的角落,被一碟两头洞海蜇温柔填满。
对于岱西,海蜇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岱西双合一抹靓丽的风情,映射出渔民对大自然无尽的敬畏与感激。据说,今年长江与钱塘江的淡水流量异常充沛,东海海域海蜇的产量随之高涨,市场售价特别便宜。听到这喜讯,我心中的激动如同找到了开启记忆宝箱的钥匙。
岱山岛,隐匿在东海之滨,仿佛一颗凝聚着岁月精华的珍珠,闪耀着海洋文化的光芒。而海蜇,这一神奇的生灵,在人们的眼中,已不仅仅是海洋的产物,更是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象征。
八月的一个午后,阳光透过树梢的缝隙,斑驳洒在老旧木桌上,微风轻拂,带来几许清凉。桌上摆着一碟晶莹剔透的岱西海蜇,它们静静躺在那里,等待着我们的品尝。
海蜇柔嫩而富有弹性,每一片都像是大海的精灵,带着些许咸味与清新。入口时,它们首先带来的是滑润,紧接着便是独特的海洋鲜香在口中蔓延。海蜇不仅味道独特,更携带着岱山海域的灵气与故事。
相传,岱山两头洞附近的海域,住着一位美丽的海蜇仙子。她拥有海洋的力量,能够掌控风浪,使渔民们每次出海都能满载而归。海蜇仙子善良仁慈,她同情那些辛苦劳作的渔民,总是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渔民在海上遇到了暴风雨,他的船只被巨浪打翻,渔民在水中挣扎,生命危在旦夕。这时,海蜇仙子出现了,她用自己的力量平息了风浪,将渔民救上了岸。渔民感激不已,便将这件事告诉了渔村里的其他人。
消息传开后,渔民们对海蜇仙子充满了敬仰。他们开始在每年海蜇丰收的季节举行祭祀活动,感谢海蜇仙子对渔民的庇佑。海蜇仙子也被渔民们的真诚所感动,决定将自己的化身——海蜇,赐予渔民们作为食物,以慰藉他们的辛劳。
在岱西两头洞,有一位渔民告诉我,海蜇的制作过程繁复而讲究,每一个步骤都是对传统手艺的传承。他们通常会选择在夏末秋初捕捞海蜇,那时的海蜇正肥美,肉质细嫩。捕捞上来后,需要用清水反复冲洗,去除杂质与黏液,再经过长时间的漂洗,让海蜇变得更为纯净透明。
在处理海蜇的过程中,其分类精细,分为水海蜇、头矾、二矾、直至三矾,其中三矾皮子尤为受欢迎。那如玉般洁白的皮子,是岱西双合的经济支柱之一。这样的海蜇,盛放在盘中,似乎承载着岱山岁月的记忆,每一口都仿佛能咀嚼出时间的味道。
海蜇美食的魅力,在于它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就如同两头洞海蜇,它并不只是简单的食物,它是岱山人民与海共舞的历史见证,是他们对家园的热爱与自豪,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展现。
每当我品尝到这种海蜇时,总能感受到一种质朴与真挚——那是岱山人对海洋的敬仰,也是他们对生活本真滋味的追求。在这个强调速度与效率的时代,能有这样一道菜肴,提醒我们慢下来,用心体会食物背后的每一份情意,实属难得。
两头洞海蜇不仅是岱山岛上的一道风景,更是每一个品尝过它的人心中的情感纽带。它以其独有的风味,证明了距离不是阻隔美味的界限,而心灵才是感知美好的桥梁。
当我再次用筷子夹起那一片片晶莹的两头洞海蜇时,仿如也夹起了一段段珍贵的记忆。岱西海蜇,它不只是味蕾上的享受,而是一段流动的诗,一曲潮起潮落的歌,让人在咀嚼之间,感受到了生活的细腻与深邃。
于是,在那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岱西两头洞海蜇以其独有的语言,讲述着岱山的故事,讲述着海的故事,也讲述着关于人与自然、回忆与现实之间那份微妙而深刻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