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消彼长 生生不息

陈颖丹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9月23日 第 03 版 )

  今年95岁高龄的陈焕炎珍藏的搪瓷杯上,印着1955年“中浙2”轮的船体剪影

  □记者 陈颖丹

  对世代依海而生、以舟代步的舟山人来说,客渡船,如一座移动的海上桥梁。

  6000年前,定居舟山的先人靠“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舟行水,进行交往。

  南宋时,设“舟山渡”,置渡船2艘,开辟明州(今宁波)经定海(今镇海)至昌国航线。这是舟山最早的沿海客运航线。

  舟山通客轮,始于清光绪年间,招商局“大有”轮行驶甬定沪航线,美商旗昌轮船公司“湖北”轮行驶沪甬航线,香期兼靠普陀山。 

  这些古老的客渡运船,如同浪花,在涌起、翻腾之后,早已消散在了历史的汪洋中。但舟山人民却依靠它们,从孤岛一隅走向广阔世界,并将生活的轨迹深深烙印在广袤海域。

  自舟山解放至上世纪80年代初,舟山水上交通客运的基础建设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客渡运船舶和海上客运航线开始走进“春天里”。

  “浙江801”轮、“浙江815”轮、“浙江806”轮、“南湖”轮等大型客轮,次第驶入舟山人的视野。碧海蓝天间,汽笛声穿云裂帛,巍巍客轮缓缓驶离码头,奔赴沪甬……这样的场景,成为许多舟山人脑海中永不褪色的记忆。

  载客量少、航次少、航程长、抗风能力差……随着时代的潮流,人们对于客轮的需求不仅限于出行。于是,轮渡接过构建舟山与大陆之间交通运输网的使命,掀开了舟山海上客运与时俱进的新篇章。

  上世纪90年代,舟山进入“轮渡时代”。彼时,“蓝色公路”鸭白线上,“舟渡”系列15艘轮渡相继投运,昼夜通渡,进出车辆排起待渡长龙,每逢假期绵延五六公里。

  这成为舟山海上客运的高光时刻。

  2009年12月25日,舟山跨海大桥正式通车。2021年12月29日,连接舟山本岛和岱山岛的舟岱大桥也建成通车。

  从此,舟山与大陆紧紧相连。那些曾穿梭在岛际间的水上交通船,则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破立之间,时光流淌;岁月更迭,此消彼长。每一次的消失,都是对传统的告别,都伴随着新的诞生。

  这是自然的规律,也是时代的接力。那些渐行渐远的客渡运船,那些在风浪中穿梭的鲜活记忆,都化作了舟山发展历程中的生动注脚。

  如今的舟山,宛如一艘海上巨轮,扬起时代之帆,借着浩荡东风,劈波斩浪,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