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子岛的惊鸿一瞥

孙鼎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9月19日 第 04 版 )

  □孙鼎期

  舟山虽地悬东海,却文教兴盛,岛屿以墨斗、砚瓦、笔架等命名的不止一个,但以册子命名的唯独一个。一座凤凰山横亘中央,将岛分为南北两岙,从天空俯瞰,似一本翻开的书卷,平铺东海之上。那就是册子。

  概是沉浸工程业许久,在我固执的认知中,建筑是无字的史书,跨过光阴的轮转,在无意之间一瞥便能窥见旧日的惊鸿。岛上的丁光训祖居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该祖屋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整体采用传统江南民居营造法,可能是岛上风大的缘故,它的山墙、正脊与垂脊少了翘檐,整体外墙采用青砖堆砌。

  我是宁波求的学,对于宁波独属的瓦爿墙总会产生莫名的情愫,那是一种将旧砖瓦做成墙的建筑风格,除博物馆和特殊展览之外,这种墙体存世已是屈指可数。而在这祖屋之外,在这小岛之上,却再次见到了心心念念的“瓦爿墙”。错落不一的瓦爿搭配着部分青砖与压脊砖填缝,上面的寿字依稀可辨,不断呈现出空间的凌乱美,形成了别致的风味。我自诩见过许多舟山留存下来的旧时故居,远的有徽派或江南传统民居,近的有南洋或西洋风格的,内墙多以青砖或块垒构建,而这“瓦爿墙”倒也算是属于头一次遇见了。

  祖居门口匾联上写着“丁家大院”四字,房屋总体有自上而下三进。第一进五间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被拆除,第二进、第三进及左右厢房、用房保存良好,左右两侧的拱券门依然完整。第三进正厅名为存心堂,八根牛腿立柱支撑起左右七间二弄共两层楼,檐柱柱头上采用单翘斗拱、斜方格门窗。门头上的短圆形户对宣示着这座大院文化鼎盛,曾在乾隆到光绪年间,出过九名国学生、邑庠生、宣讲生等学士的光辉,何尝不是岛上文教兴盛的另一种缩影,在近代更是走出了丁光训这位著名的爱国宗教人士及文学硕士。

  抚摸着从清末留存至今的砖瓦、格栅,在一瞬之间似乎产生了一种穿越“百年时空”的错觉,那年一把躺椅,几群孩童闲暇在四水归堂的院中天井,看那院外曲水流觞,看那洋面千帆相竞,听那琅琅书声。

  位于南岙的贺氏旧居则是另一种风格,当地人称为“红房子”,该建筑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坐东北朝西南,是由正屋、厢房、台门组成的三合院,建筑材料采用红砖无粉刷裸砌,外立面勾缝采用白水泥。民国的建筑风格较好辨认,那是东西方交流的产物,虽无古朴的沧桑,也无现代幕墙的多元,可它却似初生的婴孩般,少了雕栏玉砌的繁华,以建材本身的色彩,无畏地向着传统中式六大派,炫耀它的“格格不入”。

  建筑不仅是艺术,更是流淌于岛上的文化,是游子心灵的寄托。诚如丁光训先生返乡时所手书的那副字般:“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莘莘学子情,落叶总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