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海”精神,一道不灭的光

陈斌娜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9月12日 第 03 版 )

  □记者 陈斌娜

  舟,本义即船。舟山,这是一座“海中之舟”,亦是舟聚之地。

  从木帆渔船起步,到机帆船成长,再到钢质渔轮,如今升级到大型钢质远洋渔船。

  沿岸、近海、外洋、远洋,舟山渔民让碧海成通途。

  闯海的勇气和锐气,始终是舟山渔民身上一道不灭的光,指引舟山渔业一次次拥抱发展的春天。

  解放初,一舟一楫。逢汛而来,汛毕即散。

  但,舟山渔民从不自私狭隘、闭塞自守。

  1954年冬汛,忻阿来的全省首对大捕型对网机帆船亮相渔场。 

  各渔区迅速掀起了“勿吃肉,不穿呢,节省铜钿打新船买机器,争取早日实现机帆化”热潮。

  那个年代,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是流淌在这些“闯海者”血脉中的基因。

  他们以科技为器,以智勇为力,开疆拓海,南下大陈,北上吕泗,追逐鱼群,驰骋渔场。 

  这种叱咤大海的胆略,造就了许许多多“忻阿来”式的名老大。

  随着传统渔场渔业资源的衰退,舟山渔民冲破因循守旧、自满自足的陈旧观念,纷纷造大船、拓外海。

  1974年春,舟山地区1200余对机帆渔船驶往舟外、江外渔场,捕获越冬大黄鱼近10万吨。

  以“舟渔”为龙头的渔业生产企业,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购置钢质渔轮,带领群众渔民闯向外海。

  上世纪70年代末,鱼汛渐失,渔场外延一路向东拓展。受海况制约影响,渔船更新加快,钢质渔轮发展迅猛。渔获物比重再次上升。

  那个年代,因时制宜,知难而进,成为“闯海者”的鲜明特征。

  1985年,作为全国首支远洋渔业船队成员之一的舟渔公司4艘渔轮,率先驶出国门,开启舟山远洋渔业的新篇章;

  10年后,李科平驾驶“金星803”首赴北太鱿钓,一鸣惊人,成为全国群众远洋鱿钓第一人;

  之后,“新世纪1号”“浙远东815”“华鹰207”……舟山远洋渔船逐渐分布五洲四海,再次走在了全国海洋渔业发展的最前列。

  那个年代,谋变求变,破题开新,成为“闯海者”的时代选择。

  不同年代,舟山渔民用“闯海”精神,生动诠释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深刻内涵。

  舟行万里,光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