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兴未艾的“宝宝屋” 多多益善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8月23日 第 04 版 )
海客谈|月湖
去年4月以来,我市已打造新城童话园“宝宝屋”等临时托育服务场景13个,累计提供5000余次婴幼儿临时托服务。全市每名1至3周岁儿童每年可到每座“宝宝屋”各享受10次免费照护服务(时长不超过2小时)。此外,凭舟山人才码,每年可在定海、普陀、新城区域内的每座“宝宝屋”各享受额外10次免费照护服务(据《舟山日报》8月15日报道)。孩子想托就托,这种贴心的公益服务令人欢喜。
许多年轻人之所以不愿或不敢生孩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大概是养孩子太费神。年轻人正是忙事业的时候,业余时间还得学习充电、休闲娱乐,有了宝宝就得把时间都搭进去,确实难免顾此失彼。尤其是,来自外地的年轻人,身边往往没有父母帮衬,而在这个陌生城市又无处寄托孩子,别说两三个孩子,就是一个孩子也会成为“烫手山芋”。
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往往需要社会来排忧解难,这是公共服务的职责所在。而公共服务能否不断完善、提升,从而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生活需求,直接关系到一座城市的宜居程度和广大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可见,创建“宝宝屋”不是可有可无的“小儿科”,而是事关千家万户福祉的“关键小事”,不失为公共服务与时俱进的创新亮点。
位于舟山儿童公园的童话园“宝宝屋”,设有教室、母婴室、活动室、露天游戏区等功能区,配备从业经验丰富的托育教师、保育员和保健老师,开设了美术活动、益智活动、绘本阅读、国学启蒙、体育运动等课程,可以全方位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语言表达等能力。有了这样的“宝宝屋”,宝爸宝妈想看场电影、赴个饭局或者加个班,都可以来个“孩子开心、大人放心”的“临时托”。
甚至于,“新手上路”的宝爸宝妈还能把“宝宝屋”当成“父母课堂”。怎样当父母,以前主要靠老一辈言传身教。但时至今日,这个家庭传授功能已越来越迫切地需要转型为社会服务功能。这不仅是因为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加大,“独闯江湖”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还因为优生优育的知识技能也在不断更新升级,人们已不满足于仅靠老经验将孩子拉扯大。初为人父母,面对呱呱落地的孩子难免束手无策,有了“宝宝屋”托育老师的言传身教就能循序渐进地进入角色。
去年市妇联聚焦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难题,联合市卫健委打造可复制推广的“宝宝屋”公益临时托育模式,至今已打造临时托育服务场景13个。“宝宝屋”更多地进驻街道、社区,让宝爸宝妈轻松获得亲子服务,必将有利于为多孩政策落地营造良好的育儿环境。
我市正在积极创建儿童友好城市,通过硬件改善、软件提升为儿童成长发展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这无疑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方兴未艾的“宝宝屋”,显然多多益善。
本版署名文章不代表本报立场
每个人都应有话筒,欢迎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