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持续提升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和效能
每天24万吨污水“再生”为可用之水
王倩倩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8月21日 第 02 版 )
□记者 王倩倩
本报讯 昨天上午,岛北污水处理厂改造及配套管网工程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顶着烈日,正在进行管道连接工作。
“这条新建的污水管道长约9.5千米,直径为1米到1.2米,设计输水规模为10万立方米/天。”工程项目部主任助理袁波介绍,项目建设内容还包括对1座粗格栅及进水泵房进行改造,“整个项目预计本月底全面完工,届时将进一步提高岛北区域污水调配、收集和处理能力。”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在持续推进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优化污水处理工艺,完善污水处理与管理体系,并积极拓宽再生水利用途径,把再生水用于市政杂用、绿化浇灌、生态补水、工业生产等领域。
记者在市污水处理厂看到,从进水分配井排入的生活污水,依次通过粗格栅及进水泵房、细格栅及曝气沉砂池、水解酸化池及生物反应池、配水井及污泥泵房、二沉池、混凝沉淀池、V型滤池等多重作用,不仅可实现达标排放,还可用来灌溉绿化。
“这是去年初开始采用的多级AO脱氮除磷工艺。通过多级反应池的设计和操作,可高效去除污水中的氮和磷。”市污水处理厂厂长助理范哲杰介绍,该工艺克服了传统污水处理流程复杂、能耗高、污泥产量大、氮磷去除效果不佳的问题,强化了反硝化脱氮作用,同时兼顾传统生物除磷作用,实现了碳源的高效利用,并降低了生产成本。
走进定海再生水厂,只见那里高效沉淀池、中间水池、泵房、高效纤维过滤器等一应俱全。随着工作人员按下按钮,前端尾水从进水口缓缓流入,经过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等一系列工艺流程后,尾水变成了清澈的再生水。
“每天有3万吨再生水,从我们厂输送到城区河道。”定海再生水厂相关负责人唐忠波介绍,前端尾水经过生化处理后补充到定海城区河道,水质达到省级地方标准,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也有利于植物生长,为河道生态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记者从市水务集团了解到,目前舟山本岛共有城镇污水处理厂3座,污水泵站44座,污水配套主管网总长度约51.6公里,日处理能力达24万吨,基本可满足日常处理需要。“今后,我们将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管理体系、创新治理路径,持续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助力城市绿色生态发展。”市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