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辈子好人无上荣光
阿培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8月09日 第 04 版 )
海客谈 阿培
7月30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我市乐秋英入选助人为乐“中国好人”。乐秋英曾是一名从事医药工作的普通员工,当年因感恩于父亲手术获得众人献血而走上无偿献血之路。她除捐献全血外,基本每隔一个半月左右就捐献一次血小板,23年累计献血66次,献血总量达2.1万毫升(据《舟山晚报》8月2日报道)。
乐秋英23年献血不止,实在是难能可贵。如此高的频率,是需要多么坚定的初心、多么顽强的毅力!参与无偿献血的大有人在,能坚持几十年的实为凤毛麟角,乐秋英无愧于“中国好人”的光荣称号。
心理学认为,习惯是通过一个称为“习惯化”的过程形成的。当一种行为重复足够的次数时,大脑就会适应这种常规,使反应自动发生,从而形成习惯。那么,乐秋英经历过多少次重复之后,最终养成了常态献血的习惯?这个问题大概很难有明确答案。
美国整形外科医生麦克斯威尔·马尔茨曾在《精神控制论》一书中写道,他的病人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来改变他们的心理形象。从那时起,很多人将“21天法则”应用于所有习惯。然而,并非所有行为都适用这一法则。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行为变成习惯所需的平均时间为66天,不同的行为需要不同程度的努力。“如果养成习惯的过程只涉及自我牺牲而没有回报,你就不太可能坚持自己的目标。”
乐秋英无私奉献不求回报,将无偿献血坚持了23年,这种习惯是怎样形成的?这或许会让西方学者大伤脑筋。可以肯定的是,善行源于善心,在持之以恒的善行背后,必定会有一颗强劲脉动的善心。事实上,乐秋英不仅坚持无偿献血,她还先后参加了市红十字会志愿者服务队、市为老服务志愿者总队暖夕阳小分队和市中医院志愿者队,10余年来多次下海岛、进乡村、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和困难残疾人服务,并通过结对帮扶的形式,照顾一些困难对象的生活起居,数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对于乐秋英来说,做好事已经像一日三餐那样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习惯成自然应该就是这种境界吧。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做一辈子好人的乐秋英,值得大家高山仰止。她用善行告诉人们,做一个好人并无门槛。只要坚持不懈地助人为乐,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如此,无比幸福,无上荣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乐秋英由一位普通员工华丽转身为“中国好人”,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大家理当从善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