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积极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作用
激发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强劲动能
今年上半年,为企业、高校院所提供技术服务25家次以上,累计服务时长超1200小时
黄燕玲 孙继鹏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8月08日 第 01 版 )
□记者 黄燕玲 通讯员 孙继鹏
本报讯 微生物有机废气碳资源回收技术、等离子体(ARTP)联合发酵工程技术、高效吸附和过滤重金属设备……近日,在长三角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中心,一场海洋生物领域的科技成果产业对接会吸引了来自宁波大学、浙江大学舟山海洋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的参与,各类专家集聚,共同探索以科技成果转化赋能舟山海洋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长三角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中心集聚了国内海洋生物医药创新资源,在组织实施产学研联合攻关与产业化项目上有天然优势,将研发项目放到这样体量的中试基地孵化非常‘合拍’,如果有机会,我们也希望可以和中心开展进一步的合作。”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徐嘉杰表示。
位于该中心内部的海洋生物产业中试研发基地,吸引了各位专家的目光。该基地包含1000平方米的GMP原料及固体制剂生产车间,附属配套2000平方米的研发检测实验室,按照海洋生物产业连续工程化工艺流程设计,采用模块化、标准化布局建设,能够适应不同类型海洋生物产业企业中试研发需求。
今年以来,长三角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中心依托中试基地,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联合南京中医药大学,以我国东部沿海特色生物资源为对象,发掘海洋源化妆品功效新原料,其中岩藻黄质已完成国家化妆品新原料备案,填补了舟山海洋化妆品原料生产的空白;联合浙江工商大学,开展鱼糜加工废水中蛋白提取回收技术攻关,实现蛋白回收率50%以上,既从源头解决环境污染,又变废为宝,提高我市水产品加工企业效益。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吸纳大连工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20余家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知名专家团队与企业加盟。今年上半年,已为平太荣、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等企业、高校院所提供中试研发、样品试制、设备共享等技术服务25家次以上,累计服务时长超1200小时。
据介绍,该中心还将继续做好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广泛为企业、高校院所和创业者提供中试研发、技术熟化、技术论证、样品试制、产品生产等专业服务,激发我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