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家峙书屋
韦泱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8月04日 第 02 版 )
记者 张磊 摄
□韦泱
每年,我都要到舟山“鲁家峙书屋”游学兼度假。
鲁家峙是隶属舟山普陀区沈家门街道的一个小岛。上海书友何新民先生和太太均系沈家门人,他们都已退休,却心系读书这点事。何先生在上海办有一个民间读书会,叫“亲民共享书社”。又出资在家乡鲁家峙岛购了一幢小别墅,从上海运来万多册书,就把书屋建在了岛上。作为这个读书会的创始人,何先生为书友们精心打造了一个理想的读书胜地。门口,挂着“鲁家峙书屋”的匾额,为上海书法家大羊先生所书。此书屋,是鲁家峙岛的一个文化亮点,温馨而舒适。
这确是一个美丽的小岛。它与百年渔港沈家门隔了一条小海峡,岸岸相对。除了雄伟的鲁家峙大桥,还有车行隧道和人行隧道,可以通往沈家门及舟山本岛其他地区。春夏之间正是休渔期,这条狭长的海峡,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渔船,整齐亮眼,蔚为壮观。当然,还可把它看作一个避风港,一旦海上台风骤起,这里就是渔船避险的天然良港。犹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有普陀山之旅,就落脚在沈家门,印象中就是一个破旧的小渔村,如今已是繁华的世界级海鲜交易城。鲁家峙与沈家门,打个形象比喻,如同上海的浦东与黄浦江对岸的浦西。它虽小却安静,适宜人居。
从舟山全景图看,鲁家峙岛呈椭圆形,面积不足四平方公里,过去岛上有十余个自然渔村,如泥涂村、蚂蚁山、应家岙等,人口不足两千,是一个以水产为主业的渔村群落。据1924年《定海县志》记载:“卢家峙亦称鲁家峙,最先定居岛上的人家姓鲁,住东山脚下,岛名由此形成。”这就说到鲁家峙的历史。如果说,沈家门历来以水产交易闻名于世的话,那鲁家峙就是一个加工基地,曾有众多规模不等的水产加工场遍布岛内,即把活鱼活虾晒制成干货,利于储存,也便于长期销往国内外。作为渔村,这里也是渔民们生养休憩的处所。如今,渔村、晒场不复存在。小岛经几十年的建设,已然成为拥有万人的大型居住社区。
在鲁家峙东面沿海一侧,有一座百米高的肚脐山,这是岛内制高点。山上有一座西式风格的塔楼,塔高约二十米,上有一盏硕大的透灯,每当夜幕降临,就会向四周熠熠放光,给来往船只照亮航程。白天登塔,则是另一种风光。举目远眺,朱家尖岛尽收眼底。从普陀东港通往朱家尖的跨海大桥清晰可见,逶迤而坚挺。舟山市的唯一机场,就建在朱家尖岛上。除了观音圣坛、佛学院等,我更向往这里的海边景观。东沙、南沙,还有大小乌石塘等。记得去年秋天,我与老伴舍去一切交通工具,背着双肩包,徒步行走在沿海山路上,居高临下,一路观景,真是难得的享受。一天下来,我们手机“健步运动”显示,都是超过三万步,什么概念?应该走了十多公里的路程。朋友圈的朋友好奇地问:“你在环游上海呀?”我答“在舟山群岛狂走哪”,回复说:“好厉害!”
收回目光朝左看,可以一览小海峡对面的沈家门全景,从这里可以通往茫茫大海更开阔的水域,这就是沈家门的“门”,是来往船只的必经水路。岸边海鲜排档一字排开,半升洞客运码头正在扩建中,大型商业体同步跟进,现代建筑新颖耐看。目光再转向右边,鲁家峙岛便一览无遗,风格迴异的住宅小区星罗棋布,有序排列,还有四座公园分布在岛内,如莲桥公园、普陀湾公园以及文化公园、体育公园。公交枢杻站有多条汽车线路连通岛内外。岛内绿树成荫,小山起伏,清溪涟涟,环岛海滨建成长长的休闲地带,健身步道环绕四周,仿佛给这座绿色生态岛镶了一圈花边。
“鲁家峙书屋”建在岛上的豪布斯卡欧式小区内。一幢精致的两层小别墅,分书房阅览与起居休息两个功能区,前后两个院子种花养鱼。我一年几次,每次一周左右时间,来此游学居住。所谓游学,也就是说,白天外出旅游,闲览诸岛风光,晚上回书屋阅读学习,做到劳逸结合、身心两舒。
游学嘛,说了那么多的游,学也在其间了,正如古人所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当然,每天晚上在清风下,是安静学习的好时光。书屋的藏书,文史哲、艺财佛皆备,书屋主人前时正好有一批文学书从上海运来,我就顺手一边阅读,一边发挥我的特长,帮着归归类,整理上架。
如此,读了不少书。有的书,与白天的游历所见还能挂上钩,从书本上找到解疑释惑的文字,让阅读与行走相互融合,让人生在游学中不断充实和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