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山寻禅问茶

阿能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8月04日 第 02 版 )

  径山一景

  宋式点茶

  龙井

  □阿能 文/摄

  据历史记载,在距今一千二百多年的唐代,径山便开始植栽茶树、制作茶叶,径山所产的毛峰茶,与“西湖龙井”齐名,是浙江历史最为悠久的茶之一。径山茶叶外形细嫩有毫,色泽绿翠,香气清馥,汤色嫩绿莹亮,滋味嫩鲜。径山茶炒制技艺、茶筅制作、抹茶制作技艺等非遗,由一脉茶香传千年。

  径山的海拔高度因具体地点而异。万寿禅寺位于径山的最高点凌霄峰,海拔约为769.2米,还有说径山万寿禅寺位于海拔518米。

  梅雨时节,大径山藏于薄烟飘渺之中,五峰罗立、峰峦叠嶂,盘山公路九曲十八弯,道旁绿荫浓郁,左向大竹海随风婆娑起舞,右向漫山茶田梯级形态似道道绿色瀑布飞泻。水湿的天空,水湿的竹林,水湿的茶山,在天目山余脉,凝练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画。清澈的山泉顺着曲曲弯弯的苕溪,从卵石上滑落而下,在这植“茶”佳地,连雨后的流云里,包括空气中,都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古时有径山“茶宴”“斗茶”等仪式。宋代诗人苏东坡曾四上径山,现存“东坡洗砚池”遗址。“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苏东坡对径山的眷恋,让径山的自然景色增添了诗意泅渡。对于一生钟爱喝茶的我来说,问茶的意义是对一门艺术探寻、是对悟道的一种追求。

  名山必有名刹。唐朝天宝元年(742)吴郡昆山人、鹤林玄素门下牛头宗代表人物法钦和尚(714~792)云游至径山,在径山开山建寺,并于五峰之巅手植茶树。法钦禅师溯溪冥想,以茶参禅,在径山上践行的“茶禅一味”观念,以为径山寺的开山祖师。唐代宗赐号国一,因此常被尊称为国一禅师。大历四年(769),法钦上奏,力求南还径山,代宗还御诏杭州府于径山重建精舍,赐名“径山禅寺”。清嘉庆《余杭县志》:“唐天宝元年(742)径山寺法钦尝手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他产,今径山茶是也。……径山寺僧采谷雨前者,以小缶赠送人,其味鲜芳。”

  径山茶的渊源与茶圣陆羽是分不开的。清嘉庆《余杭县志》卷十“陆羽泉”记载:“唐陆鸿渐隐居苕霅著《茶经》,常用此泉烹茶,品其名次……”一部《茶经》,提炼出人、茶、水、火、器相融之道,将茶的功能从药用、食用、饮用上升到人文精神的高度,让其成为一种后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在唐上元元年(760),相传唐代陆羽曾初隐居山桑翁,也就是在今余杭西去十里的仙宅村,自称桑苧翁,还在此著《茶经》一部。后陆羽两登径山问茶,后在双溪将军山北麓的那汪清泉旁结庐为居,泉水盘错回互,如泻万斛之珠。近身于径山,拥径山寺在怀,缘茶只在此山中,更完美地契合了他的人生经历。《茶经》有“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于一味”。

  宋代时,径山茶与天目茶齐名,并列“六品”,被誉为“龙井天目”,意为兼有龙井和天目茶之美。南宋乾道二年(1166)孝宗幸游径山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南宋嘉定年间又被列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宋人讲究仪式感,径山茶宴也由此应运而生,从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到谢茶退堂,有十几道格调高古清绝的程序。

  径山寺作为千年古刹,更是以禅茶而闻名,日本“茶道”也源于径山“茶宴”。日本遣宋使高僧把从径山采来的茶树种子和径山茶宴文化传回国内,演化出日本茶道文化。2011年,“径山茶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爱茶一生、写茶一生的陆羽以山泉为最佳的煮茶之选。《茶经》记载,“其水,山者上,江水中,井水下。”山泉自然之水,能使茶的色、香、味、形得到无限之发挥。径山泉水,见证了千年的传奇。陆羽采茶入釜蒸煮,而后将茶菁入杵臼捣烂,拍击压实如满月,而后以微火烘干成茶饼贮存。饮用时取而手磨成粉,以径山的泉水煮之,茶因水而灵动,也就有了留芳千年的径山茶。“泉水煎茶”是径山茶的首选,泉水的甘香清冽把茶的清灵剔透,烘托得淋漓尽致。在万寿禅寺里,一泓清泉边我寻到了唐代龙井,用竹勺舀了一勺龙井中涌出甘香清冽的泉水,仰脖而下,顿时感觉透心之甜润凉爽,又牛饮了二勺,才有了水亦是茶,茶即是水的悟性。

  点茶作为宋代最受欢迎的饮茶方式,也是体现国韵风雅的极致美学。在山下径山旅游集散中心二楼,茶艺师带领茶友一起“穿越”,体验宋代文人以茶会友、以茶习礼的场景,领略了点茶这一古老的饮茶方式,共赴一场茶汤里的风雅之约。

  茶艺师摆动手腕,泡沫汤花来回打击黑色盏壁,点出一碗“雪沫乳花”。两宋期间崇尚“末茶冲点法”,即取团饼茶捣碎、碾磨成茶末进行点茶饮用。茶还真是一门技艺,既文雅又讲究。尝试点茶,熟手茶艺师展示非遗点茶技艺,用2克抹茶粉放在茶碗里,温水兑入先调成膏状,再加水用茶筅快速打上2分钟,就能得到一杯色香味俱全、沁凉鲜爽的宋韵抹茶。我们这些学艺人在茶艺师的指导下,点茶要花上5至10分钟,手握竹制茶筅,快速击拂杯中茶汤,再将茶筅微微提起,茶汤颜色渐浓,茶香味逐渐漫出……这一刻,我也终于有了自己的点茶作品,感受到了“仿宋七汤点茶”的神奇魅力,在一脉茶香中看到古代背景与现代思想巧妙融合。

  在向往的径山,山、水、禅、茶、文相依相存,一脉茶香在青山绿水的滋养下焕发新的生命力。我与诸位茶友开启这寻禅问茶之旅,给你一杯指路的问茶,在喝茶的瞬间,一茶一世界,人生如茶,品尝着大自然的馈赠。

  我问山问水问茶,已经放空了自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