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扎实推进基层组织“滥挂牌”专项整治
牌子“减”下来 服务“提”上去
全市已清理组织机构挂牌3356块、上墙制度2294块,取消正面清单外证明事项8项、涉村(社区)事项4项
方智斌 周继祥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8月01日 第 01 版 )
□记者 方智斌 通讯员 周继祥
本报讯 记者近日从市委社会工作部了解到,今年以来,我市扎实推进基层组织“滥挂牌”专项整治,现已清理组织机构挂牌3356块、上墙制度2294块,取消正面清单外证明事项8项、涉村(社区)事项4项,受到村(社区)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在上半年的基层组织“滥挂牌”专项整治中,定海区盐仓街道叉页河村村委会门口仅保留了“叉页河村党委”“叉页河村村民委员会”“叉页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叉页河村监督委员会”这4块牌子,还有“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必要标识。
牌子少了,村干部服务群众的时间变多了。清理牌子之前,叉页河村党委书记冯东海平均每月走访群众40余户,现在每月能走访60余户。“各类牌子多,确实加重了基层负担。”他说,牌子挂上,增加的填报、统计和材料报送工作占用了村干部不少时间。
部分证明事项的取消,也方便了群众办事。岱山县高亭镇闸口社区居民王先生近日从工商银行办理了一笔信用贷款。“出具支付宝流水证明确实比到社区打证明方便。”他介绍,由于从事个体经营,以往办理信用贷款少不了社区开具的收入证明,现在只要提供本人的支付宝或微信流水证明就可以了。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层组织“滥挂牌”专项整治工作。专项整治之初,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调研村社挂牌清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整治等工作。市委社会工作部在全面排摸全市各村(社区)和网格的基础上,组织力量重点走访29个村(社区)、32个网格,收集基层意见,梳理出专项整治工作主要涉及30家部门共46项事项内容,进一步厘清了“滥挂牌”现象的难点、堵点。同时,制定出台《舟山市村(社区)工作事项、机构挂牌、证明事项清单》,印发全市《基层组织“滥挂牌”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明确涉村(社区)工作事项和村(社区)组织机构挂牌、制度上墙、出具证明4个方面的清单化整治标准和要求,并组织培训市级相关部门和县(区)、功能区、管委会工作人员。
针对各部门各单位信息不对称、思想和行动不统一现象,我市召开全市基层组织“滥挂牌”专项整治部门通气会,纠正了“摘牌子就是妨碍开展工作”的思维误区,要求各部门向上做好对接,条线上抓好指导。会后,市委社会工作部收集汇总14个部门反映的27个问题,逐一协商,形成待解决问题清单和相应的解决方案,随即启动全面整治。全市设立10个村(社区)减负增效监测点,实现对村(社区)减负工作的全域化监测;创新建立村(社区)减负观察员制度,聘请28名观察员,协助排摸问题线索;建立监测点和观察员问题线索直报机制,快速有效回应、解决所反映问题;制定《全市基层组织“滥挂牌”专项整治行动督导方案》,组织县(区)“交叉检查”、开展“四不两直”暗访;印发5个批次《工作提示单》和部门联系函,督促属地抓整改落实、部门抓举一反三,有效整改问题100余个。
整治中,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市数据局等部门,制定出台《舟山市基层事项准入机制》,建立市级基层事项准入联审机制,对市级各部门要求基层开展的工作事项、填报的数据报表、使用的政务应用、悬挂的机制牌子统一审批、定期准入、全面备案,明确不得将未经准入的事项交给基层承办,不得将职能部门的职责事项、专业技术工作交给基层,不得以提供服务为名将事项转嫁给基层,不得硬性要求基层通过政务应用过度留痕或考核排名,不得要求基层重复、多头填报同一数据报表。
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下步我市将持续发力,常态化开展基层组织“滥挂牌”整治专项督导,及时发现问题,抓好整改。同时做好全域监督,指导村(社区)减负监测点和观察员开展监督工作优化沟通渠道。收集整理正负面案例,提炼工作经验,开展推广应用,督促各地建立村(社区)减负长效机制,确保专项整治成果不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