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毫似剑伐魑魅

——瞻仰邵飘萍故居

林上军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7月30日 第 05 版 )

  □林上军

  邵飘萍,近现代著名的新闻界前辈,我对他仰慕已久。

  邵飘萍故居前有一小型广场,邵飘萍铜像浩然而立。

  故居是一座经过修葺的老式民房,东厢房乃邵飘萍出生之地。他出生在东阳,成长在金华,立志于杭州,成就于北京。“他是记者,也是报业家,更是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传播人之一。”

  一段段话语、一张张照片、一件件遗物,让笔者仿佛回到黑暗腐朽、积贫积弱的动荡年代,体味到邵飘萍当年以笔为矛、新闻救国之不易,感受到其挥毫似剑、鞭挞旧阀之风骨。

  1911年,邵飘萍参与创办《汉民日报》,开始了职业报人生涯。由于邵飘萍主笔的《汉民日报》敢为民众权益仗义执言,因此遭到亲袁势力和地方当局的嫉恨。他们收买地痞流氓在夜里潜入《汉民日报》报馆纵火,企图烧死邵飘萍。幸及早发现,大火被迅速扑灭,邵飘萍也幸免于难。但他们还唆使歹徒暗候在报社附近,趁邵飘萍外出时将他撞倒在地,以示警告。然而,邵飘萍不为所动,继续在《汉民日报》上载文,针砭时弊、揭露贪官污吏,并言明:“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也。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蕲也。”

  1919年5月初,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失败的消息披露于报端。邵飘萍接连撰写了《请看日本朝野与山东问题》《国民对待外交之准备勿以空言塞责》《勖我学生》等文章,指出“山东存亡的问题,就是全国存亡的问题”;呼吁“吾人为国家生命自救灭亡起见,安得不一致奋起以与决一生死”。在这晴天霹雳下,各界人士纷纷痛斥腐败政府的卖国行径,各种社团也纷纷响应,《国民》杂志社便是“出力独多”的一个。

  5月3日晚上,面对1000余名大学生,邵飘萍发表演说。他向学生报告了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经过和原因,具体地分析了山东问题的性质以及当时的形势。最后,他悲愤激昂地大声疾呼:“现在民族危机系于一发,如果我们再缄默等待,民族就无从挽救而只有沦亡了。北大是最高学府,应当挺身而出,把各校同学发动起来,救亡图存,奋起抗争。”接着,新闻学研究会和《国民》杂志社的成员高君宇等争相登台,慷慨陈言,声泪俱下。学生代表谢绍敏当场咬破中指,裂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4个大字,第二天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爆发后,邵飘萍主办的《京报》与全国进步报刊团结一致,以强大的革命舆论,紧密配合斗争的开展。他秉笔直书,撰写《外交失败第一幕》《速释学生》《研究对外之办法》《再告工商实业界》等文章,在《京报》上不断揭露北洋政府袒护卖国贼的行径;警告当局不能用“军警之办法”对付学生,指出“镇压学生的爱国反帝运动,就是为卖国扫障铺路”。文章鼓励社会各界“持久进行”斗争。

  1925年春天,经李大钊、罗章龙二人介绍,邵飘萍在北京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他的社会地位与名望,党组织要求他以其特有的身份开展工作。

  邵飘萍在党的领导下,在《京报》上旗帜鲜明地连续报道“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和军阀统治的消息,其宣传规格之高、内容之广、形式之多,可谓是当年全国报刊之冠,在革命舆论上发挥了一个方面军的作用,表现出一个秘密党员机智灵活的斗争艺术和顽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1926年4月,奉系军阀进入北京城,张作霖下令立即捉杀邵飘萍,邵飘萍遭出卖被捕,《京报》亦被査封。4月26日凌晨,邵飘萍被押赴天桥东刑场,其所谓之罪是:“京报社长邵振青,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大恶极,实无可恕,着即执行枪决,以昭炯戒,此令。”临刑时,邵飘萍回过头去讥讽地向监刑官拱拱手,说:“诸位免送!”然后昂首向着已露曙光的蓝天哈哈大笑。从容就义,年仅40岁。

  馆内有邵飘萍就义的珍贵照片,面颊上的枪洞依稀可辨。

  这位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新闻界前辈,也是国内第一家新闻编译社创办者,我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毛泽东同志曾盛赞他:“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是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