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访陈英盛烈士故乡马头村大阊门
汪国华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7月30日 第 05 版 )
□汪国华
汽车从奉化溪口出发时,我们先去古村马头村。
奉化马头村,是舟山中学前身定海公学首期学子、革命先烈陈英盛的家乡,想到这个,我就有了一种特别的向往。穿越田野与村庄,历时将近一个半小时,马头村终于到了。那如果步行需要多少时间?1922年2月的一天,15岁的陈英盛从马头村出发,到舟山定海就读刚开办的定海公学。那时的他,一定有着远大志向与抱负,怀着希望与欢快乐,准备耐劳和苦读……
站在马头古村村头望去,它不像其他古村那样,在群峰青翠的怀抱之中,而是建在一片开阔的地带上,平畴之间,仿佛有一种特殊的胸怀。踏着鹅卵石铺成的巷道或道地,或者是石板铺就的村道,满眼是青砖黛瓦式建筑,或是高耸着马头墙,或是观音兜式山顶,或者就人字形屋顶,似乎走进了露天的古宅博物馆,虽有些许破败的老旧,但大多保存完好,古色古香,宁静闲幽,这样的村落,与周边的山岳、田畴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水墨画卷。一路有“水墨马头”标识展示,似乎带着一种自豪,也有一种悠然的情调。这里人烟稀薄,居住者也寥寥无几,似乎与新时代有点隔绝,听说村人大都已搬迁到不远处新建的马头新村。
马头古村是一排古迹的保留,一代风华的浓缩,一种历史的存档,一段文化的记录,传达着往昔岁月的影踪,输送着曾经时代的品味。
据传,马头村始建于唐朝天祐二年,迄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在历史的进程中,马头村几经变迁。这个滨海村落,位于象山港北岸海滨。土地肥沃、山林茂密、低山缓坡和水产品多且美味,村民经济殷实。村里人注重耕读传家,形成勤劳勇敢、淳朴厚道、孝悌仁爱、善邻和睦和崇学向上的村风。可惜明时多战乱,清初又实行海禁,村人全部搬离,一下成为无人居住的废村。至少半个多世纪的荒废,留下一片荒芜,颓败。朝廷解除海禁后,人们才陆续搬回马头村重建家园。村里的古宅大多是清朝和民国时期的建筑。
从巷道出来,见到村口一座堂皇的祠堂,赫然写“鵁鶄祠”三个大字。原来,马头村地处象山港北岸,乃海滨泽国,多鵁鶄聚栖,鵁鶄是古时美丽吉祥的水鸟,所以马头古以“鵁鶄”为村名。后以村东南有马头山、马头岩、马头渡,清中叶又设有马头浦,便给村名定为马头,有万马奔腾之意。
鵁鶄的美好,奔马的奋发,质朴向上的村风,酿就了精良的乳汁,喂养着陈英盛。
踏着石板村路,步行鹅卵石弄道,我的脑海不时闪现出校刊上陈英盛那个瘦小形象,想象着那石板路、卵石道上闪过他的身影,留有他的脚印。查知,在一个被称作酒坊阊门的惟塈堂里有陈英盛的故居。
转进一条横向小巷,一高大墙门立于眼前,飞檐翘角,砖瓦镂空雕花。阊门两边墙上分别镶嵌着不同时期奉化文物保护点的石牌“马头老酒坊阊门”,一边新立的“水墨马头·惟塈堂”简介写着这些文字:
走进阊门,映入眼帘的是二层楼木结构,东西厢各两间,正屋四间。这是一个典型的三合院,保存完整如故。只是门窗紧闭,没有人影。
不知道陈英盛的故居是哪几间。于是我上前,正屋边看到了长长的深深的穿堂,里面还有院落。网上查知,这里应该有个“红色印迹馆”,猜想应该有陈英盛烈士事迹展示。
我说想去找找红色印迹馆,但那天是休息日,我只能带着遗憾,迈出阊门……
遗憾盘桓成更深的怀念。终于在马头村不远的松岙“卓兰芳纪念馆”看到了陈英盛。他不见了瘦小,多了壮实,消失了稚嫩,多了成熟,青春的脸上洋溢着激情与自信,憨实神态却依稀犹存。
这让我更想探寻养育陈英盛的酒坊大阊门的故居,于是,勃生着向往的情思和再临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