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绿色建筑应是现代海洋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
月湖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7月30日 第 04 版 )
海客谈 月湖
近日,岱山县高亭中心小学及地下室综合改造工程能耗监测项目的运行能耗数据,成功接入我市建筑节能低碳数字监管系统。我市作为全省“浙里建”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场景试运行工作试点城市之一,从去年8月开始,谋划建设舟山市建筑节能低碳数字监管系统。该系统于今年4月正式上线以来,全市已有14个公共建筑能耗监测项目接入系统,均保持100%在线率(据《舟山日报》7月16日报道)。建筑节能低碳数字监管系统应用场景的渐次展开,不但可以直观掌握各类建筑的日常用能情况,还为我市进一步推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提供数据支撑。绿色建筑,终将成为现代海洋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
楼不在高有“绿”则灵
高楼大厦曾经是体现城市繁华程度的标志。早年,舟山人隔海过洋到上海领市面,回来往往会说,仰望高楼时得用手护住帽子。今非昔比,如今的舟山早已高楼林立,而人们再也不会比谁住得更高,而更在意是否舒适环保。实可谓,楼不在高有“绿”则灵。
随着楼房“越长越高”,空调也成了标配,即便如此,大家依然觉得夏天变得越来越热了。没错,高楼大厦吸收太阳辐射、排放温室气体,并且消耗大量电能,从而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如此愈演愈烈,不由得使人们更多地追求绿色建筑。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群故宫,就通过窗户朝向、屋檐角度、建筑材料等,来实现冬暖夏凉,而现代科技可以提供更多节能低碳的办法。从某种角度说,打造绿色建筑,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舟山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省“浙里建”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场景试运行工作试点城市,一方面大概与我市近年来注重绿色发展的实践基础有关,另一方面应该与舟山国家级新区、浙江自贸区主战场的功能地位有关。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底色,舟山理当在打造绿色建筑等方面先行先试,这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
万丈高楼平地起,建设建筑节能低碳数字监管系统无疑是打造绿色建筑的基础工程。唯有实现精细化、智能化的实时监管,才能精准地发现问题、提出方案,把低碳环保的理念有效落实到具体的节能减排行动中去,从而避免因无的放矢导致事倍功半甚至“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点点滴滴生成低碳
打造绿色建筑是个牵涉广泛的系统工程,既需要起支撑作用的“四梁八柱”,也离不开关乎细节的“一砖一瓦”。可以说,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从建材选择到设备配置,从管理制度到使用习惯,无不关乎低碳环保。唯有通过全面的系统优化,才能形成整体优势、促进良性循环。
在舟山,追求绿色建筑的具体实践早已开始。比如,前些年就提出改造建筑的“第五立面”,尝试通过打造屋顶花园来进行增绿隔热。再比如,鼓励企业单位和个人住宅在屋顶安装光伏板,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通过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如此等等,无不是为建筑增“绿”的有益探索。
当然,绿色建筑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先前的实践探索是初步的、局部的,还难以呈现系统性成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现在做起、从每个环节做起,绿色建筑就会日渐成型。规划建设舟山市建筑节能低碳数字监管系统,是打造绿色建筑的一个新契机、新起点,有望对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低碳环保理念深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得益于大海的调节和海风的吹拂,舟山的夏天远比周边城市凉爽,再有方方面面的绿化工程和低碳行动,将会进一步促进宜居宜业宜游。毫无疑问,绿色建筑的不断崛起,必将让现代海洋城市变得更加风情万种。
有效监管开启转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
打造绿色建筑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重要一环,而建设节能低碳数字监管系统则是必要的基础工程。岱山县高亭中心小学及地下室综合改造工程能耗监测系统共设置了照明插座、暖通空调、动力设备、特殊用电等分项计量表78个,3个采集器每小时获取1次数据,自接入系统以来共计采集能源数据13104条。从中不难看出,这个监测系统不但可以实时掌握各个分项的用电规律,还能为下一步实施高能耗设备更新、节能降碳改造等工作提供数据依据。
值得期待的是,“数字赋能节能监管”有望在不断升级中更加智能、更加全能。它不仅监管电能数据,还能将建筑物的各项“生命体征”一概纳入实时采集、动态监测、综合分析。如此,也就更有底气为打造绿色建筑搭准脉搏、开出良方。
高楼大厦从注重安全可靠到追求低碳环保,这是一场高质量发展语境下的绿色转型。舟山市建筑节能低碳数字监管系统已经开始运行,接下来会将更多的公共建筑纳入能耗实时监测,并提出节能减排的优化方案。这一切,固然需要新质生产力的有力加持,同时也离不开政策支撑、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