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文化特派员孙科镂到嵊泗青沙村实施“五个一”项目
古籍编辑与海岛传统村落“一拍即合”
胡园园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7月18日 第 02 版 )
孙科镂(左)和周苗一起到村民家中采集青沙村历史文化相关口述材料
扫一扫看视频
□记者 胡园园 文/摄
这几天,一场在嵊泗菜园镇青沙村文化礼堂举办的“丝路上的华美——敦煌艺术图像展”,吸引了不少村民、游客观赏。
这次展览从大英博物馆所藏敦煌画作中选取了30幅作品,利用现代影印技术复刻展示。这些“稀罕”的敦煌图像展品,是驻村的省文化特派员孙科镂从杭州搬运过来的。
孙科镂是浙江古籍出版社的一名编辑,他编写的图书多次入选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所撰文章曾在《求是》《文艺评论》《浙江日报》等报刊发表,他还是浙江省新华书店浙版大讲堂主讲人之一。今年5月初,我省选派首批百名文化特派员,赴各地参与指导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孙科镂作为其中一员,与地处泗礁岛西北侧的青沙村结缘。
青沙村是我省第十二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之一,同时还入选了全省第四批未来乡村创建村。
第一次来到青沙村,孙科镂在村里转了三天。“停满渔船的码头,织网阿姐囡共富工坊,胡源森渔行、水产大院等文保建筑,渔俗风情博物馆……这里深深吸引了我。”孙科镂说,每走一遍村子,就多一分了解,也多一分新的体会和收获。
今后驻村的2年里,如何肩负起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润村的文化使命,让村民享受更多文化成果?孙科镂心里的蓝图渐渐清晰起来。回杭州后,他草拟了《青沙历史文化“五个一”项目》初稿,经多方交流与修改后正式定稿。“五个一”项目可概括为:升级一处农家书屋,筹划一次影像展览,编纂一本历史文化读本,打造一个乡村文化节庆品牌,培养一支基层文化队伍。
本周是孙科镂第三次来青沙村。到的第一天,他就去找村干部胡馨尹商量青沙农家书屋改造的细节,让改造后的书屋实用性和阅读体验感更强。上个月,孙科镂从杭州带来的首批150册优质新书已经上架书屋。接下来,青沙农家书屋将迎来硬件设施提升,增加书柜和阅读区域。孙科镂还计划增添书屋内的图书品种,通过捐赠、优惠采购等渠道,争取实现两年内藏书总量翻一番,达到2000册。
孙科镂还打算在青沙农家书屋开展内容多样的阅读分享活动,尽可能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推送。比如利用“海上良渚文博大讲堂”等嵊泗文化平台和本土作家资源,实现与村共享;利用文化特派员工作平台“服务库”项目,从中挑选适宜的主题活动,点单进村等,让农家书屋真正“流动”起来。孙科镂还设想在书屋中打造嵊泗地方文献专架,将嵊泗历史文化相关文献资料尽可能搜罗进来。
孙科镂的到来,让嵊泗县博物馆副馆长周苗激动了许久。多年来,周苗一直想为青沙村编纂一本历史人文读本,可是受限于各种因素而未能着手进行。在与孙科镂畅谈交流之后,两人一拍即合,决定马上启动这个文化项目。两人组建了以周苗为主要撰稿人的编纂团体,先从采集口述材料入手,继而鼓励县、镇、村文化干部参与整理、编写,孙科镂将全程参与指导并担任文本责任编辑。
“我希望借助省级文化特派员这一身份,真正为海岛群众办一些有影响、见实效、受欢迎的好事。”孙科镂说,“我相信,最远的路总有最美的景。我对未来两年做好文化特派员工作满怀期许、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