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进村 行无界

陈斌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7月14日 第 02 版 )

  海客谈 陈斌

  在绿水青山间畅游的新能源汽车,正成为乡村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然而,“诗与远方”的浪漫邂逅充电焦虑时,如何让绿色出行在渔农村区域畅通无阻?我市加快完善渔农村绿色能源充电设施建设的举措,恰如一场及时雨,不仅补齐了乡村旅游业的短板,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能(7月5日《舟山日报》)。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我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近14780辆,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然而,在乡村旅游热潮中,渔农村区域充电设施的滞后却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南洞艺谷、螺塘线、普陀田园综合体等新兴旅游打卡地,因充电设施不足而频现“充电难”问题,节假日更是排队长龙,让游客的好心情大打折扣。这不仅影响了游客体验,也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挑战,我市果断出手,以科学规划为引领,持续推动公共充电桩建设,加强在乡村、海岛等薄弱区域的布局力度,旨在打造布局科学、智能开放、快慢互补、经济便捷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这一举措,不仅是对现有问题的精准施策,更是对未来绿色出行需求的前瞻布局。通过优化充电设施布局,正逐步构建起覆盖广泛、便捷高效的充电服务体系,为新能源汽车在渔农村区域的普及提供坚实保障。

  充电设施的建设只是第一步,服务质量的提升同样关键。我市开出“药方”,从价格公示、消防安全、应急处置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充电站运营管理及服务水平。规范的价格公示让消费透明,消防设施的配备让安全无忧,应急处置流程的完善让问题处理更加高效。这些细微之处的关怀,不仅提升了游客的充电体验,更彰显了城市管理的温度与智慧。

  渔农村绿色能源充电设施建设的完善,不仅解决了游客的充电难题,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绿色动能。一方面,充电设施的普及将吸引更多新能源汽车进入乡村,带动乡村旅游业的繁荣;另一方面,绿色出行的推广也将促进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渔农村绿色能源充电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正是我市绿色转型与乡村振兴交相辉映的生动写照。展望未来,让我们继续深化绿色出行理念,完善充电网络,引入先进技术,挖掘“充电+旅游”潜力,以政策为引导,以公众意识为动力,持续优化充电设施,为乡村振兴插上绿色翅膀,共创更加美好的绿色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