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傅珂迪:牵线搭桥做好人才“搬运工”
李巧凤 金灵洁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7月01日 第 06 版 )
傅珂迪(左一)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李巧凤 通讯员 金灵洁
“怎么去寻找和发现与舟山产业导向相匹配的人才和企业,怎么把他们以及携带的项目引进舟山,怎么为他们做好进驻后的后续服务,这些都是我们的日常工作。”说起“人才飞地”工作,傅珂迪这样解释。
傅珂迪现任昌国(浙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副经理。从2022年加入“人才飞地”杭州园区团队,傅珂迪就开启了杭州、舟山两头跑的生活模式,牵线搭桥,竭尽所能做好“搬运工”。
没有捷径可走
业务娴熟需要全力以赴
加快舟山新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人才飞地”有着重要意义。为此,2019年11月,舟山海投公司根据上级要求,组建并成立昌国(浙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舟山首个“人才飞地”应运而生。
这一工作内容所赋予的意义,也让傅珂迪在加入之初,就有一种荣誉感和使命感。“人才、企业、项目来到舟山,落户投产,就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吸收劳动力,这是好事。”傅珂迪这样认为。
然而,作为一名入行的新手,所从事的工作本身又难度大、压力大,面临的困境和需要付出的努力不言而喻。如今傅珂迪早已是业务娴熟的岗位能手,但回忆入行之初,他说:“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很难,摸着石头过河,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去学习,向身边的领导同事请教,把以前的各种材料全都找出来看,也向第三方运营公司学习,熟悉业务,比如园区入驻企业分别是什么情况、舟山海纳计划申报政策内容、哪些企业适合招引或者培育、怎么去推介舟山、如何做好与地方对接等,舟山和杭州两地的情况都要了解和掌握,做到心中有数。”
这2年多来,傅珂迪的日常状态,基本是每周一在舟山上班,周二到周五在杭州忙碌,有时忙起来,双休日也在杭州。长期两地奔波,生活单一又重复,别的单位下午5时下班了,他和同事还在办公室,因为下班回到宿舍也是忙工作,赶材料是常事。对此,傅珂迪说:“一件事情要做好,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全力以赴,尽己所能。”
帮助企业跑腿
做好服务免去后顾之忧
目前我市在杭州“人才飞地”共有萧山和余杭2个园区,在驻企业44家。其中4家入驻企业被评为2023年度省科小企业;2023年累计18个项目进入“舟创未来”海纳计划现场评审,15个项目入选,其中创业13个,创新2个,成功率高达83%。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人才飞地”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努力。傅珂迪介绍,“人才飞地”关于项目招引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直接招引,一种是培育孵化。“我们面向的多数是小企业,体量不大,但是他们有好的项目,可以直接招引来舟山落户,或者经过培育成熟并在舟山投产,那就是我们服务的对象。企业落户舟山后,我们也会帮助企业对接相关县区、产业园区,对涉及到土地、资金等各方面的手续问题,帮他们跑腿,让企业没有后顾之忧。”
“企业的项目转化为成果,中间可能需要几年的转化和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专心搞研发,而我们为他们做好服务。”傅珂迪说。2023年有4家企业通过“人才飞地”在舟山落户,总投资约3560万元,包括澎湃(浙江自贸区)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舟山润涵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舟山拓博船用设备有限公司、浙江自贸区迅捷科技有限公司,其中舟山拓博船用设备有限公司为外资注入,实现外资“零”的突破。这期间,“人才飞地”为入驻企业组织线上线下各类活动53场,服务人数超900人次。
推介舟山优势
探索飞地引才聚才模式
“虽然城市小,但咱们舟山有自己的潜力和优势。企业在市场饱和的大城市分一杯羹可能很难,但是舟山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舟山还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这些都能吸引企业,企业来了之后,也对咱们舟山十分满意,对发展前景期待满满。”傅珂迪介绍,比如舟山拓博船用设备有限公司,现落户在定海海洋科学城,“企业落户是双向的选择,他们也有自己的考量,要经过慎重考虑。这家企业主要经营船用品产品的生产、组装、销售一条龙,在洽谈过程中,我们尽力让企业了解到舟山在船舶市场方面的优势,而且在这里运输和销售、售后都方便,最终达成了双赢。”
企业来舟山考察找寻落户场地,傅珂迪也会根据每个县区的产业特征进行推荐。“比如定海机械类产业集群较高,有港口优势,工业类、机械类的可以推荐去定海;医疗健康领域的可以来普陀,石油化工类的可以到岱山。”
当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一定会有成果,也有企业做了前期大量工作后,最终没有留下来,十分遗憾。“但是只要招引成功一家,之前的付出都值得,成就感满满。”傅珂迪说,“多跑腿,多动脑筋,也向大城市学习他们的招引方式,把他们可行性的经验借鉴过来,我们也会不断探索飞地引才聚才模式,扩大舟山‘人才飞地’知名度,把更多的人才和优秀的企业引到咱们舟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