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域基本公共服务更好地普惠民众造福社会

简之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6月29日 第 02 版 )

  海客谈|简之

  6月6日,推进市域公共服务一体化“请你来协商”专题协商会暨重点提案办理工作座谈会在新城举行,市委书记、新区党工委书记何中伟在会上强调,要遵循“人口向着大岛聚、服务跟着人口走、要素就着服务配”的思路,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系统化、清单化推进市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各项工作任务,聚焦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齐心协力为改革聚共识、为民生谋实事,凝聚智慧力量,大胆改革创新,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取得更大成果、更好惠及群众(据《舟山日报》6月7日报道)。市域基本公共服务事关百姓福祉,既有“系统大事”,又有“关键小事”,理当统筹兼顾有序推进。

  “筑巢工程”吸引老人安居

  近几年来,我市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取得了众所瞩目的成效,老百姓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城乡之间、岛际之间差距明显的“二元结构”。其中,小岛老人的养老问题尤其成为痛点、难点。何中伟提出,“优化养老设施布局,吸引小岛老年人到大岛养老”,可谓言简意赅地开出了“处方”。

  没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就不可能形成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体系。我市在历史上实施的“大岛建、小岛迁”,就是为了在人口集聚的基础上完善公共设施、优化民生保障。然而,很多老人或因故土难离、或为家庭减负,毅然选择了留守悬水小岛。时过境迁,这些当初还能自力更生的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成为需要全社会关照的重点人群,而居住过于分散则让公共服务力不从心。

  各级政府一直没有忘记小岛老人,特别是“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启动以来,医疗、养老、物流等服务触角不断向悬水小岛延伸,发端于普陀的“健康方舟”也已全市推广,这一切显著改造了小岛老人的生活境遇。然而,偏远小岛的留守老人终究缺乏高品质的安居条件,比如病重送医难免望洋兴叹。

  因此,启动新一轮“大岛建、小岛迁”,吸引小岛老年人到大岛养老,这才是长远之计。相比于给小岛老人送服务、送保障,在大岛集中兴建高品质的养老机构显然效率更高。这方面,各地已有积极探索,而迁居到大岛的老人们无不开启了生活无忧、救治无虞的幸福晚年。全面推进“筑巢工程”,有望化解全社会的后顾之忧,使美丽海岛轻装奋进。 

  优化布局满足发展所需

  推进市域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安居乐业的基础工程,也是营商环境的保障工程。公共服务是因人而生的,当然需要“跟着人口走”。只不过,在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我市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昔日静寂的海岛也在不断发生蜕变,而公共服务的推进却常常出现“慢一拍”现象。及时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才能满足民生之盼、发展之需。

  在小干岛夜市兴盛起来之后,一个民间自发的“草根”排档,也在小干岛船厂宿舍区沿街兴旺起来,顾客来自四面八方,甚至还有不少外国友人前来光顾(据《舟山晚报》6月6日报道)。之所以“无心插柳柳成荫”,是因为产业兴起、人口集聚催生了消费需求。市场已经发出信号,政府职能部门理当积极跟进,将相关的公共服务及时送进这个逐渐“热”起来的小岛。

  事实上,我市不少偏远乡村和悬水小岛早已成为发展热土,有的临港产业兴起、企业员工集聚,有的全域旅游红火、八方来客云集,这就对公共服务提出了全新要求。唯有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及时优化基础公共服务,才能促进安居乐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服务保障。

  我市的人才政策越来越优越,求贤若渴的企业也在不断提升薪酬待遇,但为什么还会出现引人难、留人难现象?调查发现,很大的原因在于一些企业远离市中心,年轻人的业余生活过于枯燥乏味,教育、医疗、文体、交通等公共服务也不尽如人意。可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均衡可及,已经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硬任务、紧任务。

  种上“庄稼”替代杂草丛生

  一些地方为了丰富业态、拉动内需,费神耗力地办起各类夜市、排档,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有的热闹一阵之后就不得不偃旗息鼓。相比之下,诸如小干岛的“草根”排档,虽然没有人组织策划,也没有人去散发优惠券揽客,但却能从无到有,日渐火爆。这似乎说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远比人们想象得更精准灵活。搭准市场的脉搏,或许有利于优化公共服务的供给侧。

  最近,甬舟两地交通执法、公安交警部门紧密配合,在岑港、烟墩、蛟川、舟山西、宁波绕城保国寺等高速点位部署执法人员,对涉嫌非法营运车辆实施联合执法检查,已查获多辆“黑车”(据《舟山晚报》5月30日报道)。值得深思的是,“黑车”之所以有市场,与公共交通存在服务盲区直接有关。比如舟山人要去一桥之隔的蛟川,先得坐大巴到宁波,然后再通过市内交通折回来,一大半走的都是“冤枉路”。假如两地客运部门能够联手共建甬舟一体化公交,同时根据客流量适时加开直达主要景区的客运班车,隐患多多的“黑车”想必就会失去市场。

  苏格拉底通过让他的弟子们对不同除草方法进行比较,最终得出结论:只有种上庄稼,才能更有效地清除杂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也完全可以从替代“杂草”做起。医疗网点看似已经相当完善,但为什么仍有非法行医现象?政府兴办的零工市场服务如此周全,但为什么一些打工人仍喜欢聚在马路边?琢磨透这些问题,在清除“杂草”的同时种上“庄稼”,公共服务就能更贴近需求。

  优化公共服务的过程,也是问需于社会、问计于市场的过程。只有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才能在推进市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中画出最大“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