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村两头洞

鱼享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6月23日 第 02 版 )

  □鱼享

  来我的渔村走一走,吹吹海风,看看石头,歇歇脚。

  可能是因为偏爱那种年代感,也可能是因为沿袭,很多乡亲依然叫它“两头洞”,虽然早在60多年前它就有了双合这个“学名”。

  爬上村里的小山头,可以看到村子三面环海。传说它曾是座孤岛,岛上南北两山相望,中间隔着一条港湾,两头通海之状,“两头洞”之名来得实在平易。时光荏苒,海水涨高,南北两洞相连,又因南北两条海塘的建成,“两头洞”便成为了传说,“双合山”之名就被叫响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仇江门海塘建成,将双合与岱山本岛连在了一起……对每个来村里的朋友讲述这段演变,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让“两头洞”之名留存长久。站在小山头上,望向茫茫灰鳖洋、岱衢洋,有时会滋生一种“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恍然,偶尔也会冒出去想像潮水在两山间奔涌的念头。

  岛和桥总是相伴相生。舟岱大桥长虹卧波,把渔村两头洞从往日岛城之最西端末梢变成了进入岛城的西大门。从桥上下来,石门楼迎面,檐下挂着写有“两头洞”三个大字的木匾,边上一棵高大的樟树把半把大伞举在石门楼上。这个门楼,仿佛是从朝歌城中走出来的。进入门楼,是名为小岙的自然岙口,沉静、清冽。这大概是属于石头的特有的感觉。小岙是民宿的集中地,石里、从前慢、风铃坡、潇禾别院……各有各的吸引客人的亮点,却又都有共同的元素——石头。石门、石阶、石墙、石房、石窗,“可食地景园”里的动物石雕像,铜钱草茂盛的石花盆,院子里、墙角下、桌几上、卫生间里,随处可见或随意放置或精心摆设的石头器皿。

  石头曾是大自然赐予村民的财富。三百多年前,有一内陆郑姓艄公,驾小船来到岛上。岛上遍地的火山凝灰岩令他定居采石。这种岩石质细而坚固,结构层次分明,雕凿起来如同量体裁衣,是上乘的建筑材料。各种石材销往县域内外,名极一时。石壁景区是采石留下的奇异石景:石峰、石壁、石幔、石廊、石潭……洞口俯首下窥,石穴清幽,碧水揽天;进洞仰望,壁立奇石,峭峰载云。海风浩荡,石头沉静,当现代诗歌走进村庄,石头的记忆重被唤醒:“当石头成为风景的灵魂和生命的时候/我想起了岱西镇双合村……岁月深处/终有一些文字会为了石头低唱浅吟/美化生命/进塘上望/峭壁戴云/夕阳投影——石壁残照/远观或近赏/都是一章壮丽的诗篇。”也可以去石文化广场看看,石床、石搓板、石捣臼、石哑铃、坠仓石、石磨、石桌子、石锁、石碾子、石杠铃、石磙、石墩柱……石头雕凿的丰富,配得起我们深深叹息。

  沿着石头铺就的村道,海风知道你走向哪里。这个自然岙口叫“对江”,相对于小岙,这里更加清净。三三两两的石屋背靠小山头,面朝海涂,房子的尽头是海塘,海塘外是茫茫岱衢洋,一个红色的灯塔矗立不语。潮起潮落,给海涂带来丰富的营养,大小深浅不一的泥洞遍布,那是沙蟹、招潮蟹和弹涂鱼的老窝。绿色网线的地笼极限拉伸,一个紧挨一个,那是黄甲蟹、海鳗们的致命陷阱。海岸边的礁石群中搁着几个滑泥船,一个“拾海者”跋涉上岸,小桶里的望潮扭着,相互挤着,不知晚上就成了哪家民宿客人的美食。

  两头洞依海而生,近海张网成了理所当然的作业方式。这片海域丰盈而慷慨,百年来,“两头洞”海蜇已名声远扬。七八月份开捕季,整个村庄都忙碌起来。渔船开足马力在海和码头间来回,装运新鲜海蜇的拖拉机一趟趟不停歇,渔民家的院子里搭起篷布,灯光明亮,老师傅们熟练地卤、盐、矾,直到做成“三矾海蜇”,装进印有“两头洞”字样和图案的商标的桶里,等待嫁娶时节。此刻,海蜇船在码头边静静停泊,几个管船的渔民抽着烟,有一搭没一搭地回答我的问题。在渔丰广场上,曾举办过“海蜇文化节”,千人共赴、热闹非凡,海蜇特色菜让游客意犹未尽。海蜇的成分将近七成是水,红烧海蜇、海蜇炒地衣,这样的菜肴让人充满想象。

  多年以前,我和村里的同龄人一样,努力学习,升学考公,为未来的出路离开它。偶尔回到村里,从东边走到西边,村还是这个村,一半是石头,一半是海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好像村里所有的老人都喜欢聚在小店门口晒太阳了。好像只有俞阿婆,还喜欢呆在家里,门前的石凳一尘不染,她说60多年前嫁进村来,从未离开。那褪了色的雕花凉床,黄铜拉手的樟木箱,是她的至爱;盼望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儿女带他们的孩子偶尔回村来,是她的念想。从村子南边走到北边,一半是热闹一半是沉静。一片海域两座桥,舟岱大桥连接它通往外面的世界,鱼山大桥的尽头是一个独立的石化王国,渔村两头洞也承接着来自石化王国的商业流量。夏季里一房难求的民宿,节假日人来人往的“东方蜜月城堡”,来客推开咖啡店、小酒馆虚掩的门。薜荔在石墙头摇曳,天竺葵散发着特有的气息,海涂边蓝色的小船和它四周的草花是出大片的外景地。海塘上经常有远方来的小情侣,吹着海风,望向大海,夜晚在礁石滩上燃一堆篝火。

  来我的渔村走一走。它有点小,也很简单。可以歇歇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