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让“舟山黄牛”成为舟山的全新名优特产
阿培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6月19日 第 03 版 )
海客谈 阿培
日前,浙江省农科院牛种群胚胎移植技术团队来到位于定海区的舟山黄牛种群保护所,对舟山黄牛进行了胚胎采集、移植。这个过程相当于“借腹怀胎”,通过把血统纯正、遗传稳定的种牛胚胎移植到品相表现普通的母牛体内,可大幅增加种牛的怀孕次数,以此在短时间内提高舟山黄牛种群繁育数量。据悉,舟山黄牛是全省两个入选国家基因库的牛种之一。2011年6月的调查表明,当时全舟山仅剩40余头舟山黄牛,其中只有20多头可用于实际繁育。为此,我市专门成立了舟山黄牛种群保护所开展种群繁育。在13年时间里,从最初的9头牛、一个家系开始,成功扩繁至5个家系、165头牛(据《舟山日报》5月30日报道)。那么,今后的舟山黄牛将何去何从?
繁殖真有这么难吗?
从专家进行胚胎采集、移植的一系列操作来看,舟山黄牛的繁殖真是太难了。但换个角度想想,落后年代的农户不照样能把耕牛养好吗?无非是,眼下舟山黄牛物以稀为贵,而畜牧兽医技术也变得先进了,于是就有了优生优育的条件。
说到底,舟山黄牛不是好不好养的问题,而是“用进废退”的问题。曾经随处可见的舟山黄牛之所以会濒临灭绝,并不是因为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导致种群难以为继,而是因为失去使用价值后遭到了农户弃养。过去农民养牛是为了耕地,后来农业生产机械化了,舟山黄牛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既然充当不了劳力,谁还愿意在家养一头胃口超大的“庞然大物”?事实上,除了舟山黄牛,我省的天台黄牛、温岭高峰牛、温州水牛和鄞州北沙牛也同样有种群保护之忧。
有人认为,种牛繁育周期长、成本高、对遗传性状稳定要求高,如何有效扩大种群数量一直是个难题。舟山黄牛种群保护所用13年时间才养出165头牛,也似乎印证了这种说法。但也要想到,舟山黄牛种群保护所并非经营性的养殖场,在只养不卖的情况下不可能无限追求产量,能保持必要的种群规模已经不辱使命了。
多年前就有报道,舟山黄牛种群保护基地两年内就养出了48头牛。而从现在的情况看,舟山黄牛数量虽然有所上升,但并未按当初的速度呈几何级增长。这反过来也说明,一旦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不受食物、空间等条件限制,舟山黄牛完全可以更快地繁殖。
会是今后的美味吗?
舟山黄牛尚未“牛丁兴旺”,现在提吃牛肉好像为时尚早,但事实上却很有提前考虑的必要,因为这是方向性问题。只有明白了养牛是为了什么,才能采取恰如其分的养法。只为了给舟山黄牛留个种,眼下的规模不就行了吗?而要把舟山黄牛养成规模、养出效益,那就是产业化的路子。
经过10多年的保护性繁殖,舟山黄牛种群已经保住了。接下来的问题是,牛群该不该越来越大?舟山黄牛虽是海岛独特物种,但毕竟不像大熊猫那样珍贵,一旦走上了正常繁衍之路就该考虑“以牛养牛”的产业化问题。也只有做好开发利用的文章,使舟山黄牛具备商业价值,这个并不难伺候的种群才有望生生不息。
舟山黄牛不会再去耕地,也不可能进驻动物园供人观赏,维系种群之外的唯一实用价值就是成为美食。据称,浙江籍中国著名畜牧专家陈幼春对舟山黄牛的肉用价值评价甚高,认为“可以与颇受食界追捧的日本神户牛相媲美”。既然如此,让数量有限的舟山黄牛走“高端路线”正合适。
在规模化养殖条件成熟之际,可以适时推出“舟山黄牛”系列产品,使之成为高品位的牛肉美食品牌。这样一来,不但种群保护基地可以变一味投入为高效产出,规模化的养殖场会应运而生,甚至连广大农户也会重燃饲养舟山黄牛的热情。而舟山黄牛的产业链一旦形成,这个种群自然就能摆脱濒危之虞。
可以进行异地恋吗?
舟山黄牛作为海岛特色牛品种,在体格和抗病性上优于大多数大陆牛,在农耕时代曾是农村春耕秋收的得力帮手,今后转战食品领域也定能重振雄风。舟山黄牛种群保护所技术顾问郑意胜认为,让“种田牛”转变为优质肉牛是保护舟山黄牛品种长久留存的动力。“一方面我们还是要继续做好种牛的保护,另一方面我们也正在探索舟山黄牛的市场化。”这样的设想,无疑是值得期待的。
专家还有让舟山黄牛“异地恋”的设想,也就是尝试舟山黄牛和省内外其他良种牛进行杂交,繁育出更优质的牛肉品种。这在技术上应该是完全可行的,一旦成功“联姻”也或许有助于优化品质、提高产能、增加收益。只是需要妥善处理好基因保护和品种拓展,以及现实需要与技术可能的关系。
舟山黄牛之所以成为海岛特色品种牛,就是得益于得天独厚、自成一体的自然环境。“异地恋”有可能集中优势基因,但也有一定的杂交风险,比如带来遗传学疾病,对舟山黄牛种群产生负面影响等等。因此,在技术进步带来无限可能的同时,更应对自然保持必要的敬畏。
特别是,舟山黄牛不但入选国家基因库,而且在体型、重量、肉质等方面均符合优质食用牛标准。在优势明显的情况下,显然需要把重心放在保护种群、创立品牌上,让“舟山黄牛”成为舟山的全新名优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