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生态警务 守护山海“枫”景

张和 邹训永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6月13日 第 05 版 )

  □张和/文 邹训永/摄

  春夏之交,我市五峙山列岛迎来“返乡客”——中华凤头燕鸥。这些“神话之鸟”在岛上繁衍生息,自在翱翔。中华凤头燕鸥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网友热议“云”观的背后,还有一群默默守护的藏蓝身影。

  近年来,我市公安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主动将公安工作融入绿色发展大局中谋划部署,坚决扛起以海洋生态警务建设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担当,全面提升生态警务专业化、特色化、数字化能力水平,全力护航宜居宜业宜游的海上花园城市建设。

  架构生态警务体系

  “走,巡逻去!”在嵊泗枸杞派出所,“海域警长”何远锋和同事一道操作无人机对贻贝养殖桁地开展例行海上巡逻。这是全省第一个海洋生态联勤警务室日常工作的缩影。“海上联勤警务室的建立给我们带来了很大帮助,给群众看得见的安全感,很多海上矛盾纠纷都能够及时得到化解。”村干部金友定也直呼省心。

  我市公安搭建“市县所”三级生态警长体系,在原有的“河道警长”“林区警长”框架基础上,扩大生态警长范围,设立具有海味特色的“海湾警长”“海域警长”“滩涂警长”。按照“一岛一品牌”要求,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民警实地走遍全市大小岛屿,建成各具特色的生态联勤警务站和工作站, 如五峙山列岛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中街山列岛国家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金塘新材料工业园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新城湾生态警务联勤工作站等,常态化开展生态巡查。此外,我市公安全面推进生态行刑共治中心建设,入驻海洋与渔业、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港航与口岸等部门,两县两区现已基本完成与行政部门共建对接和相关执法部门的入驻。

  如今,我市的“生态警务”触角已延伸至各个渔农村落。

  全域强化生态协同

  涉生态环境领域案件政策性强、专业化程度高,我市公安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全市一盘棋、全域一张网”工作思路,加强数据赋能,聚焦“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深化大数据实战中心建设,迭代升级“智治海安”数字应用,加快融合生态警务模块,提升整体智治水平。

  “禁止排污、倾倒垃圾、非法游船、野炊烧烤……”在普陀桃花镇蚂蟥坑水库水源地,一支汇集公安、环保、水利等多职能部门组成的生态义警队伍正操作无人机对游客“喊话”。无人机“空地联动”巡防的介入,让智慧赋能生态警务建设“崭露头角”。生态警务上下贯通,一体联动,全域协同,实则是数字化、信息化全面助力警务工作新“蝶变”的一处缩影。

  我市公安健全“生态+”旅游警务,强化与文化产业、旅游业深度融合,做好国家级、省级保护区、古遗址、历史文物和历代海防遗址保护工作,并推进“旅游警务”建设,建强旅游警察队伍,推动构建“联盟+协会+民宿”管理格局,深化旅游环境“放心”行动,助力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打造生态义警队伍

  “泡沫塑料、塑料瓶、塑料袋、破渔网、废蟹笼,这些都属于海洋垃圾,需要带上岸……”在岱山蟹文化产业园的码头上,“岸线守望员”们手拿宣传册,在岸边、船头巡逻,并向来往的渔民兄弟讲解着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性。

  海上有蓝色生态义警队员,在工业企业密集的小干岛上,蓝色生态义警的身影也随处可见。“姚警官,刚才一辆货车上掉落很多发臭的鱼虾在路上。”蓝色生态义警队员夏贤峰在路边工作时发现了情况,第一时间通知民警姚兴华。姚兴华和综合行政管理队员及社区干部迅速赶到现场处置。

  我市公安紧盯海岛生态警务需求,不断拓宽生态警长的内涵和外延,组建“山海守护人”蓝色生态义警队伍,健全“生态警长+七大员”联动机制。依托东海柯渔员、岸线守望员、小岛瞭望员、绿色巡护员、景区联防员等队伍共同守护生态安全。目前全市已组建97支1100余人“七大员”义警队伍,整合、吸收“生态百灵鸟”“云廊义警”等20余支群防群治队伍,初步形成了生态保护联动共同体。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民警王伟庭表示:“生态警务的背后,存在着社会治理的老问题,就是专业警力有限。依托派出所主防阵地,我们将建强‘生态警长+生态义警’体系,打造生态守护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