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加应用能力才是力量

阿培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5月22日 第 04 版 )

  海客谈 阿培

  5月10日,中国螺杆之都奠基人、“金塘螺杆之父”何世钧驾鹤西去。5月14日《舟山日报》《舟山晚报》同时刊出《一路向“新”的螺杆“领路人”》,追忆这位创新、坚韧、拼搏的传奇企业家,读了让人敬佩不已、感慨不已。从何世钧的生平事迹中可以悟出很多道理,其中之一就是:知识加应用能力才是力量。

  何世钧1958年在舟山中学读完高中,又通过函授自学了浙江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24门大学课程,在当时算得上知识分子。他没有辜负知识,很快研发了舟山第一台风力发电机,在定海镇鳌山顶成功发电。随之又研发潮流发电,成了我国用潮流发出电来的第一人。1985年国家科委在山东烟台召开全国海洋能源开发利用研讨会,应邀参加的何世钧却因在途中参观了一场国际塑料机械展览会而改变了研究方向。从此,中国少了位发电专家,出了位“螺杆之父”。

  当时我国塑料行业飞速发展,却遭遇西方发达国家技术上“卡脖子”,一套生产化纤的Vc403螺杆要卖到3万美金,直径45毫米的BM型螺杆也要卖到1万美金。“一根螺杆竟然卖到如此天价,真是太欺负中国人了。即使用银子做材料,也不用这么贵。要是我来做用不了几千元。”不信邪的何世钧说干就干,成功研制出舟山第一批螺杆。短短几年,何世钧就在舟山、上海、广州三地拥有多家企业,彻底打破了只有西方国家和大型国企军工企业才能生产螺杆、料筒的局面。

  何世钧用知识创造了奇迹,但同时也挑战了“知识就是力量”这一既定公式。因为,从学历上来说,何世钧最多是“大学结业”,搁在当下或许连找个像样的工作都很困难,更不要说揭榜挂帅科研攻关了。但他就是凭看似有限的知识,披荆斩棘攻克技术难关、夜以继日生成设计图纸,创造了成就事业、致富百姓的骄人业绩,也得出了“知识加应用能力才是力量”的新公式。

  现如今,满街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也不再稀罕,要论知识水平或许个个都不逊于当年的何世钧。但是,又有几人能重走一遍何世钧走过的科研攻关之路?应该说,同等学历的教学水平已今非昔比,以至于很多大学生家长辅导不了小学生孩子的功课。知识并未贬值,而掌握知识的人却难以显示应有的力量,只能归咎于应用能力上。

  知识加应用能力才是力量。像何世钧那样努力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人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贡献一份力量。果能如此,全社会必能迸发出创新创业的强劲活力,又何愁“卡脖子”技术难以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