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咖”虽好,可不能“贪杯”
简之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5月20日 第 02 版 )
海客谈 简之
“五一”假期,不少游客来到位于定海白泉镇米林村岙底陈的觅林古树园,尽享山野乐趣。园区内的“楠栖·山野和风”咖啡屋开业5天,日均咖啡销售量约300杯(据《舟山日报》5月6日报道)。近年来,类似闲置农房变身咖啡屋的乡村“亮点”不断呈现,每每给游客带来惊喜。不过,“村咖”虽好可不能“贪杯”,乡村旅游还应多些因地制宜的乡土味。
喝咖啡曾经是一种“小资情调”,如今逐步成为乡村旅游的“亮点”,这大概是顺理成章的。这是因为,经营咖啡屋的多半是喜爱咖啡的年轻人,而前往乡村旅游的城里人很多也喜欢喝咖啡,于是一拍即合。不过从中也可看出,对于乡村而言,“村咖”只是舶来品而并非土特产,它的“引流”作用应该是有限的,无非是游客想“喝点什么”时刚好出现罢了。称“一杯咖啡激活乡村旅游”,似乎有些夸张。
乡村旅游的卖点更应该是原生态、土特产。至于咖啡屋,只是提供了一种休闲功能而已。换句话说,假如以品尝咖啡为目的,游客完全没有必要“上山下乡”,去城里的咖啡店坐一坐更方便。眼下,“村咖”之所以“出圈”,除了做得不错之外,还与缺乏具有乡村特色的饮品有关。不难想象,假如没有脍炙人口的农家饭,肯德基也会成为乡村旅游的“亮点”。只不过,生意再红火,肯德基也难以成为乡村旅游的特色。久而久之,说不定还会倒了游客的胃口。
因此,不能眼见一家或几家“村咖”成了网红打卡地,大家就一窝蜂似的到乡村经营咖啡屋。“村咖”受欢迎,既与其本身经营特色有关,也与游客流量及年龄结构不无关系,不要简单模仿。更何况,一时红火不等于长久红火。要知道,即使在城里,要想开成网红咖啡店也并不容易。海岛乡村并非咖啡的原产地,以此吸引外地游客恐怕不如经营土特产来得顺理成章。
多年前去嵊泗五龙旅游,尝到过村民摆摊出售的“海果冻”,至今难忘其清凉爽口之味。那是村民从海里捞上来的原生态食品,原名叫啥早就忘了,因为口感酷似当年的流行食品果冻,笔者就美其名曰“海果冻”。人无我有的特色食品堪称大自然的馈赠,显然有资格成为乡村旅游的“亮点”。
一些“村咖”生意兴隆,成功的经营者固然值得大家庆贺。但与此同时,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还应多花力气开发本乡本土的传统饮品、特色饮品,这样或许更解游客之“渴”。至少,一些产茶的乡村可将特色茶馆开起来,还可以让游客体验采茶、制茶的全过程。如此既品茶又卖茶,或许还能把产业链做起来,从而带动更多的村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