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成果的海洋城市典范

胡细华 韩嘉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5月07日 第 03 版 )

  □胡细华 韩嘉麟

  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明确提出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舟山如何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推进全域文化繁荣、建设高水平海洋文化先行市是个重大课题。作为沿海港口城市,舟山以建设现代化海洋城市为目标,是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样本的切入点。

  一、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样本的定位

  作为千年海洋文化名城和重要沿海港口城市,舟山的定位非常明确,即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海洋城市,这个定位,是建立在一系列独特的优势之上的。

  舟山港为不同时代的船舶提供了理想的泊地。木帆船时代,各类商船汇聚于定海古城外的沿海岸,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舟山沿海一直是我国的重要港区。近现代,沿海港口迎来大发展时机,如今宁波舟山港更是以惊人的步伐快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货物吞吐量连续十多年位居全球之冠。从历史上看,舟山可以说是中国史前海洋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也是东亚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据相关的史料记载,早在5000多年前,就有生活在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族人,来到舟山一带的岛屿上生活,留下了众多石器时代制作的陶器制品,说明舟山的先民们已经长期地、大量地、固定地利用海洋资源了,证明人们有能力制作独木舟之类的原始船只。说明当时的人类具备了跨海航行的能力,是探索海洋文化起源的重要线索。

  从唐代中晚期开始,舟山地区出产的瓷器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甚至被贩运到西亚、北非。宋元时期以至明朝期间,舟山港口更是政府对外交流的重要进出港口,不仅中国的商品被输往欧洲,而且舟山、宁波沿海的一些居民也漂泊到了西欧,成为欧洲最早的一批华侨。从史前到近代,舟山无论在中国的海洋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国的海外文化交流史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这种地位构成了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的海洋历史文化优势。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不仅有助于充实舟山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舟山的城市形象,还有助于加强舟山与世界的联系,扩大舟山的海洋文化影响力。

  二、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样本的优势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舟山得天独厚的区域条件是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样本的必要前提,又是舟山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样本的必然进路。

  舟山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轴,位于长江水道的“T”字型交汇处,是长江联通外海的唯一通道,可承启内外、牵引南北,是我国向海图强、放大海洋优势、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舟山海岸线总长2444公里,拥有2085个岛屿,深水岸线达280公里,锚泊作业面积多达390平方公里,可同时容纳几百艘万吨以上巨轮锚泊,拥有20800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港口岸线资源丰富,是全国海洋捕捞的重要基地,也是全国海洋产品交易集散和加工中心。

  生在海边、长在海边的舟山人,日常生活与“海”融为一体,时时处处都有“海”的味道,人们的海洋文化意识浑然天成。舟山是典型的海洋城市,具备建立健全海洋产业体系所需的资源保障,拥有门类齐全的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科技创新突破发展,启动建设海洋科技创新港、东海实验室,新建重大海洋创新平台41个。在港口物流、滨海旅游、船舶工业、清洁能源、现代渔业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产业集群,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底气更加厚实。

  三、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城市样本的策略

  在新发展阶段,舟山要高站位、宽视野、大格局把握舟山海洋文化的历史特色、现实依据与未来方向,进一步彰显港城文化特色,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气魄、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品位,推进海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具有标杆性文化表现力、影响力的现代海洋城市。

  1.群策群力,高起点促进学术理论繁荣发展。一是全面实施舟山文化研究工程,推进宋韵文化、古城文化、佛教文化等港城特色文化研究,以“海岛文化”研究推动舟山海洋文化向深层次发展。二是大力推进“先行先试”理论创新工程。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舟山的指示精神与舟山“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实践,推出一批具有理论价值、时代价值、实践价值的重大理论研究成果。三是以更宽视野、更高站位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治理方式重塑、治理体系重构,从更高层次打造海上花园城市。

  2.大展魅力,高水平塑造全域海洋文化特色。一是高起点打造中华海洋文化发源地,高质量推进马岙文化群遗址开发,推动中华海洋文明“寻根溯源”研究向实处求证、往深处拓展。二是以定海中心城区为重心,深入挖掘千年古城遗产资源;大力推动佛教文化发展,建好具有辨识度和鲜明港城特色的文化带,高标准做好东海百里文廊文旅轴线顶层设计。三是高水平打造节展平台。统筹提升国际海岛旅游大会等文旅节庆活动品质。依托世界油商大会和普陀山旅游等平台,推动文旅市场消费保持增长态势,提升舟山博物馆、“小岛你好”等公共场馆服务能级。

  3.凸显优势,高效能推进“港产城文”融合发展。一是推动文化产业数字技术赋能。加强数字内容IP开发和转化,加速文化消费场景与消费模式创新,释放数字赋能的强大动能;提升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能力,促进海岛文化为制造、金融、科技、信息、旅游等产业发展赋能。二是发展世界一流的海洋文化产业。抓住“一带一路”共建为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带来的巨大机遇,以文化科技推动海洋经济升级,打造“海上花园名城”。  

  4.扬帆海外,高水平构建港城文化开放大格局。一是主动深化区域前瞻性共建合作。唱好甬舟文化“双城记”,打造沪甬舟文旅出海的桥头堡。二是奋力打造现代海洋中心城市高能门户。发挥港口资源优势,畅通对外开放通道,推动舟山海洋文化尤其是当代创新成果多渠道立体化“扬帆出海”。三是构建多维度传播格局。着力构建文旅商结合国际传播新联盟,加快新媒体、新技术的创新运用,全力推进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提高“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的能见度、辨识度和美誉度。作者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