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休渔让海洋生态更和谐
周沫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4月27日 第 02 版 )
海客谈|周沫
4月16日中午12时起,东海带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正式进入为期2.5个月的禁渔期,我市渔政执法部门将在相应范围开展巡航检查,并联合相关部门加强对捕捞渔船及捕捞辅助渔船、交易市场、渔获物销售和利用环节的监督检查,一旦发现有非法捕捞非法销售行为,将依法进行处罚(据《舟山日报》4月17日报道)。
4月1日中午12时起已开始为期5.5个月的梭子蟹抱卵亲蟹和幼蟹禁捕禁售,半个月后又启动东海带鱼核心保护区禁捕,层次分明、有序实施的精准休渔渐次展开,有利于不同鱼类休养生息,让海洋生态更加和谐。
休渔制度一年比一年完善,有力地促进了渔业资源持续恢复。记得伏季休渔制度实施之初,休渔时间、禁捕区域都是“一刀切”的,这样固然有利于统一管理,但也难免流于粗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该禁未禁、该捕难捕现象。眼下针对不同鱼类的生命周期和活动范围,实施因鱼制宜的精准休渔,这就使伏季休渔制度更加科学完善。
东海带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2008年设立的,将带鱼、小黄鱼、银鲳等东海主要经济鱼类主要的产卵场、索饵场及洄游通道纳入保护范围,总面积约2.25万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约0.72万平方公里。2013年起,我省实行东海带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禁渔休渔制度,至今已逾10年。
“法有权威则治,法无权威则乱。”分时分区实施的精准休渔无疑增加了渔船管理和海上监管的难度,对综合执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假如执法缺少力度,就必然有人在利益驱动之下蠢蠢欲动,再严的禁令也会沦为“稻草人”。执法人员慎终如始地严阵以待、严格执法,有利于遏制“破窗效应”,护佑鱼类繁衍,为日后的渔民丰收、市民尝鲜打下扎实的资源基础。
执法有没有力度、有没有权威,公众心知肚明。只要到菜场看一看,假如违禁鱼类透骨新鲜,抱卵亲蟹、幼蟹有卖有买,茫茫大海就少不了“暗渡陈仓”的非法捕捞。在这样的心理暗示下,也就会有更多的人挑战法律的权威。这些年,我市相关执法部门形成合力加强禁渔期执法,通过海上查、陆上堵、市场管形成闭环,有效遏制了“潜在杀戮”。
在年复一年的休渔中,全社会也日益养成“共同护法”氛围,有力促成了法治权威的形成。实践表明,老百姓一旦成为依法治海的受益者,必然会更加自觉、更加积极地成为海洋生态的维护者。“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共识的普遍形成,“休渔习惯”乃至“休渔文化”的日渐生成,终将使非法捕捞的利益链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