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领域公共服务是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

一叶扁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4月27日 第 02 版 )

  海客谈|一叶扁舟

  根据最近出炉的《2024年舟山市养老领域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行动方案》,我市将通过“三大工程”实施促进全市设施一体化,通过“三项行动”促进养老服务均衡化,打造好“幸福颐养”系列品牌(据《舟山日报》4月17日报道)。这虽然只是一个年度方案,但展示的幸福图景依然令人兴奋:到2025年,特困人员和经济困难完全失能老年人按需县(区)域集中供养覆盖率达到100%,实现民生服务综合体乡镇(街道)全覆盖,城区“幸福食堂”基本覆盖,助餐配送餐服务村(社区)覆盖率90%以上,每万老年人口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25人以上,“社区居家+机构养老+智慧助老”家门口幸福养老模式基本形成……如此稳扎稳打,争取年年有进步,养老领域公共服务就能越来越好。

  尽孝不该成为不堪承受之重

  近日,《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一文刷屏。讲述者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他讲述了自己照护失能父母的故事——父亲以96岁高龄过世未久,而今年85岁的母亲患有重度阿尔茨海默症。文章之所以引发大家的共鸣,是因为照顾失能老人几乎是所有中国人的必经之路(据《舟山晚报》4月17日报道)。

  床前尽孝是一种传统美德,但当尽孝成为不堪承受之重时,显然多了份苦涩和无奈。在我市被评为道德模范的,就有床前尽孝的普通人,这说明长年累月照顾失能老人,并非人人能够做到做好。有道是,忠孝不能两全。一位教授需要24小时照护父母,他还能搞课题、带学生吗?

  因此,获悉我市特困人员和经济困难完全失能老年人集中供养覆盖率将在年内达到100%,定海区第三福利院将作为全市精神疾病类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点,以及诸多养老领域公共服务的改善,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由衷的欣慰。一旦所有的失能老人都能得到社会照顾,他们的子女就依然可以有自己的事业和正常生活,这样多好!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孝老爱亲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人人践行的同时无疑也需要公共服务的有力加持。尤其在中国社会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的现实语境下,独居老人、空巢老人比比皆是,越来越多的子女日益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境地。养老领域公共服务迅速补位,有利于降低尽孝的门槛,让大家都能以不同方式成为孝子贤孙。

  全面消除“吃老苦”的痛点

  人们常说,真正的吃苦是“吃老苦”。一切美好都是奋斗出来的,年轻时的吃苦往往是必要的历练和幸福的铺垫。如今的老人都是从艰苦年代走过来的,他们无怨无悔饱尝艰辛,理当享有幸福晚年。事实上,随着社会保障机制的日趋完善,绝大多数老人早已“不差钱”,完全有能力过上吃穿不愁的安逸生活。只是,身边无人照料的空巢之苦难以排解,这在患病、失能之时表现得更为明显。

  区别于传统的农耕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社会日显流动性,且不说子女在异地工作,就算同处一座城市也只能争取“常回家看看”。正因如此,照顾老人的家庭责任需要更多地转化为社会责任。各级政府理应以老人的生活需求为导向,通过提升养老领域公共服务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逐一消除“吃老苦”的痛点。

  我市实施的“三大工程”包括“1+4”大岛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小岛养老服务机构布局优化和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完善工程,旨在提升大岛服务承载能力、守住海岛老人民生保障底线、推进家门口养老服务方便可及。而养老护理体系优化、“海岛支老”深化和社会力量支撑的“三项行动”则让养老服务供给侧更加有力。如此“软硬兼施”,诸多困扰城乡老人的养老难题终将逐步化解。

  惊喜一直都在发生,很多老人曾经苦于买菜难、做饭难,近年来已能随着“幸福食堂”的渐次开张而“饭来张口”。根据目标,今年计划增建“幸福食堂”8家、助餐点48个,实现助餐配送餐服务村(社区)覆盖率80%以上,“幸福食堂+中央厨房+照料中心+邻里互助”的海岛特色助餐体系日益完善,更多老人的一日三餐有着落。诸如此类的痛点逐一消除,老人的安全感、幸福感就能不断提升。

  老人安好社会才能轻装前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毫无疑问,之所以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来应对人口老龄化、谋划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既是为了给广大老年人谋幸福,也是为了整个社会轻装前行、和谐发展。

  唯有老人安好,社会才能无忧。眼下,全市上下正在凝心聚力推进现代海洋城市建设。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是,家有老人生活无人照料、生病无人陪床,谁都无法安心工作。养老领域公共服务全面升级,为一家一户的困难提供社会化解法,有利于消除大家的后顾之忧,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器、推动器。

  完善养老领域公共服务,还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力举措。养老难题是普遍性问题,舟山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在此基础上打造普惠优质的养老服务体系,定能吸引企业家和各路人才前来安家落户、投资创业。果能如此,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也能形成生产力,有力推动整个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市养老领域公共服务重点聚焦特困人员和经济困难完全失能老年人,有利于在守住底线的同时循序渐进。与此同时,“看不见的手”也在不断推进养老产业个性化、高端化发展,迎合着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总有一款适合你”,老有所养终将让美丽舟山“夕阳无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