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起大橹,到东极去拕乌贼
史明忠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4月19日 第 04 版 )
□史明忠
做梦都没有想到,东极列岛地僻人稀,远离大陆,如今竟然成了旅游的打卡热地。真所谓沧海桑田,世事难测。到东极看海沐风,谈情说爱,品海鲜,听传说的红男绿女,犹如赶庙会一般,经常弄得轮船码头一票难求。
小时候常听老辈人说“东极,东极,无风三尺浪,有风浪过岗”“青滨庙子湖,菩萨穿笼裤”“东极山,东极山,洋生乌贼堆成山”。在我幼小的心里,对东极充满了好奇心,常想着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到东极去一探究竟。
1969年,我15岁,跟荷外表舅到东极去拕乌贼。
拕乌贼这一传统的捕捞乌贼方式不知始于什么年代,但至少延续几百年了吧,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随着乌贼资源急剧衰退,才随之消失。
每年的五月初到六月中旬,即立夏到芒种这一时段,是中街山一带乌贼旺发的季节,旧时叫作洋生。
捕捞乌贼主要有两种作业方式,一种是大船捕捞,舟山人叫抲乌贼,一种是没有动力的小船捕捞,叫拕乌贼。拕乌贼的主渔场就是东极各岛礁之间的海区。拕乌贼时,渔民摇着小船,贴着礁石的边沿,拖着放入海中的渔网进行捕捞。拕乌贼的小船比小舢板大一点,小的只有两三吨,大的也就是四五吨,全靠人力和风帆推进。人力主要靠两支橹一支桨。
每只拕乌贼船需要三四个人。最主要的人员称拕手,他的职责是掌控拕网,选择拕地和放网、起网;其次是摇大橹,他既是船的推进力,又要按照拕手的指令,掌握船的行进方向和速度;再次是摇舱橹,他只管奋力摇橹,是船行进的主要动力;最小是扳桨的,一般是力气比较小的年老或年少者。我就是那个最小的—扳桨。
拕乌贼的网叫拕网。网的上纲用一根毛竹固定牢,把网撑开,竹杆上再绑上浮子。竹杆长短即是上纲宽度,一般在三四米(网过分大,船摇不动),下纲的纲绳要比上纲长好多,并把中间用绳子挈起来在上纲中间扎牢。使下纲形成两个扇形的网口,可贴近礁石。下纲的沉子是用铜钱串起来的,每隔三十厘米串一只木头做的辊轮,可以自由转动,这样可使拕网在礁石间拖捕时不被或者少被钩住、挂住。
出洋之前要做很多准备工作,除整修船只、网具,备足柴、米、油、盐、咸菜、淡水之外,最主要的是必须去一趟宁波,采购毛竹、簟、油毛毡等物件。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提前吃过立夏的茶叶蛋,拕乌贼的就出洋了。船先从沈家门出港,出半升洞。如果风向好、潮水好,就可以落舵起篷,到塘头嘴后转舵向东,一直向东极方向驶去,一般三个小时左右可到达。如果风向、潮水不好,就要四五个小时才能到达。
船上除拕乌贼的男人外,还有几名妇女,有的还有半大孩子,都是家属,他们是到厂地剖乌贼、晒乌贼鲞和烧饭去的。
到东极后,先要上岛搭厂。所谓搭厂,就是用毛竹、簟、油毛毡搭建的棚屋,用以住人、烧饭、做仓库存放乌贼鲞。
拕乌贼要看潮水,最好是浅水。所谓浅水,就是由小水翻到大水,或由大水翻到小水的三天过渡期。由大水翻小水的过渡期,舟山老渔民也叫作旺五头。舟山民间有关于潮汐的谚语,“初二、十六大潮汛,初八、廿三当小水;初二、十六昼过平,潮水落出吃点心;初八、廿三潮,早夜落半潮;廿七、十二(均为浅水)鸡啼涨,潮到滩前天大亮。”这是舟山渔民的智慧结晶。因为浅水潮流不急也不缓,便于摇橹作业;旺涨水或者旺落水时潮流很急,下网拕乌贼时倒是很轻松,但拕好后,船变重想再摇回来,那是很困难的,弄不好船会被潮流带走,十分危险;如遇小水,因潮流缓慢,拕网阻力大,船摇不动,也很吃力。拕上来的乌贼全部送到岸上,然后剖的剖,挖的挖,挖干净的乌贼海水一冲,立马在礁石上晒,挖出来的鳔肠,雌的有卵黄(现在叫目鱼蛋)可以晒卵黄饼。
遇到雨天,那是最要命的,透骨新鲜的乌贼,几天以后就变成烂红皮,卖不出好价钿了。
乌贼产卵很有趣,屁股朝上,头朝下,用须上的吸盘吸住礁石,倒笃着一直把子放完,然后离去。所以拕乌贼时一定要让拕网的下纲紧贴礁石。
到东极来拕乌贼的,不仅有舟山本地的,还有浙江沿海其他地方的,就连福建的也有,多的时候有四五百只拕乌贼船,场面十分壮观。
拕乌贼时,一旦船底被礁石撞漏,那是很危险的,但是老渔民会根据漏洞的大小,用布袋装进米,堵住漏洞,再用木板按桡柱的间距取定长度,压在米袋上,再在木板两头将钉子钉在桡柱上,米遇水发胀,漏就堵住了。
东极的海水湛蓝湛蓝的,深邃而神秘。在没有月亮的夜晚,一望无际的大海,在星光的晖映下,泛着粼粼的波光。乌贼们成群结队地涌向岛礁产卵繁衍,周身放射出幽幽的蓝光,在礁石周围,会同海的波光,仿佛让人进入了梦幻世界。
端午节到了,乌贼汛就要结束了。拕乌贼人有句老话,“端午请菩萨,端六分乌贼”。大家把晒干的乌贼鲞称好分好,装上小船。
端午时节,正是起东南风的季节,小船们张起风帆,满载着丰收向家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