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许亚超:经侦尖兵“舟到”护企
刘琼 邹训永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3月28日 第 04 版 )
□刘琼/文 邹训永/摄
人物简介
许亚超:
山东平度人,1993年7月出生,党龄9年,2020年通过浙江省党政机关定向选调参加公安工作,现为舟山市公安局经侦支队三级警长,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撰写的调研文章曾获公安部“论道2023”比武优秀奖。
经侦民警被称为公安队伍里的“金融白领”,除了与高智商犯罪分子进行“暗战”,他们还要靠着一张嘴、两条腿和一支笔奔波在助企护企的一线。许亚超作为经侦队伍中的一员,从警四年来一直潜心钻研、积极主动,在为企工作中不断争取服务企业的“最佳口碑”,在调研走访中磨练知行合一的“最优作风”,用实际行动助力打造“开放、便利、高效、规范”的护企优商格局,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勇做严守经济安全的利刃
在从事经济犯罪侦查工作的四年里,许亚超从一个“懵懂小白”逐渐成长为业务能手,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参与侦办的第一起案件就向他狠狠泼了冷水,资金穿透、数据分析……看着一个个未知的专业术语,他充分意识到自己只是个经侦“菜鸟”,但他的干劲可不“菜”,向书籍和典型案例学习,向同事前辈请教,一切资源都能成为老师,“多听、多看、多学、多做”成了他的工作守则。
为了牢牢守护好群众的“钱袋子”,他不仅熟练掌握了侦查专业知识、经济金融政策,还将其转化为实战利器,参与破获2021年“4·25”特大合同诈骗案,办理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案等。
他凭着刨根问底的韧性和爱学敢拼的态度,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在侦破案件的同时,他积极总结办案经验,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从案件复盘中抽丝剥茧,向专业人士借脑引智,在《浙江警学》等全省公安学术交流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为油品交易储存行业犯罪预防体系建设提供了思路建议,切实提高打击预防经济犯罪风险的实战能力。
做好助企纾困的“联络员”
去年以来,围绕服务保障三个“一号工程”工作要求,我市公安建立“五纵五横”机制,在全市工业园区、产业园区指导谋划布建50家警企服务平台,在省外建成5家为企服务警务联络室。
许亚超就是其中高新区商会警企联络室和天津舟山商会警企联络室两个联络室的负责人,他先后走访企业60余次,组织举行警企恳谈会5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难题30余个。“我们多做一些,企业就能集中精力更好地建设发展,我们高效办成一件事,才能治好企业的‘心头病’。”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去年6月,丰翔预拌混凝土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女士在警企恳谈会上提出了一个需求:“早高峰时段禁止混凝土车辆通行对企业生产有不小的影响,能不能帮助解决这一问题?”许亚超经过实地考察,详细记录具体情况,根据需求意见所属业务领域对接联络交警部门,促成全市混凝土公司专题会议,对工程车通行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高峰期科学合理放行工程车辆,真正让企业享受到“最便利服务”。
“企业的‘关键小事’是我们警企联络员每日工作的‘头等大事’。”许亚超为了完善“点单式服务”,还采取线上问卷调查方式问需于企,梳理近年来涉企警情及案件,为针对性帮助企业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数据支撑。
当好理论宣讲调研的“排头兵”
在繁杂忙碌的为企服务工作外,许亚超还有着更高的自我要求,勤奋钻研“企业合规”“枫桥经验”“刑事追诉”“风险化解”等问题。他以笔为枪、以墨为锋,用责任担当书写“智慧方案”。
许亚超针对案件中发现行业风险防范的痛点难点,研提制度建议,完成市级课题1项,参与省级课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视域下优化自贸区营商环境的法治路径——以舟山自贸区的探索实践为视角》1项,在市、省、部级刊物公开发表各类调研文章和学术论文7篇,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书写绚丽的经侦答卷。
作为头角峥嵘的经侦“后浪”,许亚超并未止步于现有的成果,依然循梦而行、孜孜以求。他曾代表单位参加“百年潮涌·浙江印记”浙江省党史知识大赛、“百年征程·红色印记”全市党史知识竞赛等各项宣讲比赛和知识竞赛,均取得佳绩。
在藏蓝的从警之路上,许亚超砥砺前行,在守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职责使命中,接好时代“接力棒”,跑出为民“加速度”,绽放信念如磐、不负韶华的青春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