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陀山吃素

李海州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3月21日 第 05 版 )

  □李海州

  到普陀山旅游,我喜欢在寺院里吃素,感受舌尖上的虔诚,就像一种神圣仪式,吃素也是一次心灵朝圣,寻找短暂的内心宁静。

  甲辰龙年正月,登普陀山佛顶山,在慧济寺吃了素。这是我第一次在慧济寺吃素食,也是疫情后第一次在普陀山吃素食,幸福感倍增。按以往去普陀山的路线,基本上是早上出发,中午赶到普济寺,正好可以吃素,然后下午走走景点、看看朋友。此次由于大风警报,下午三时要停航,只好抓紧时间,先登佛顶山。从法雨寺一侧的千步梯上,不到个把小时,十一时没到,就到了佛顶山慧济寺。意外发现在寺院院子一侧,有人排队正在购买素斋票,慧济寺有素斋吃!让我喜出望外,赶紧排队购买了四张票,每人十元,小家庭成员每人一张,然后顺着人流进入斋堂。

  慧济寺的斋堂不是很大,环顾四周,到处是人,大部分长条桌子旁都已坐满了人,还有男女老少在大铁桶前排队盛饭盛菜,一人两碗,一菜一饭。斋堂的正中间,写着斗大的大字“惜福”。我临时对自家四个人进行了分工,儿子先去找能坐四个人的位子;女儿和妻子去拿碗筷,排队盛饭盛菜;我当搬运工,把盛好的饭菜端到长条桌上。

  斋堂的碗菜,看起来很像大杂烩,里面什么都有,白菜、豆腐泡、大头菜、粉条、花菜、豆腐皮、黑木耳、面筋……排队时,正巧碰到寺里烧这顿菜的厨师。他告诉我们,这是“罗汉菜”,用十八种菜蔬烩制而成。罗汉菜真的很好吃,我们“吸溜”着,片刻全给吃完了,儿子连汤都喝得干干净净,后来我们四个人又去打了一碗罗汉菜,每人再添了小半碗米饭。烧罗汉菜其实有难度的,十八种菜烧在一起,每样菜都没炖烂,放菜顺序和火候要掌握得很好。慧济寺的素食,选用最简单的食材,辅以朴素的烹饪方式,让我们收获意外美味,怡心养生。汪曾祺先生在《谈吃》中说:“这世界万物,道理万千,其实也不过是一碗人间烟火。”

  在普陀山寺院吃素,饭后的碗筷都需要自己洗的。慧济寺斋堂侧门外,有洗碗槽,大家都排队洗碗筷,先用洗洁精洗一遍后,再在水龙头下冲干净,然后放在专门的碗筷盆里就可以。我很好奇,来这里吃素食的每个人,为什么都会主动把碗筷清洗干净,是一种自律吧!也许人的饮食清淡简朴了,对美食不起贪心了,心态自然就平和了,也自觉地会更低调谦卑吧!

  在普陀山寺院吃素食,最早是在普济寺吃的,那时还不是一人两碗,不是现在的“罗汉菜”。那时是每张八仙桌,等齐八个人,跑堂的人就会送来四菜一汤,菜有豆腐、白菜、花菜、豆腐泡、黑木耳等一些素菜,汤有粉丝汤,等菜和汤都摆好,我们再去打主食,一般有米饭、馒头和粥。我觉得神奇的是,往往等齐的八个人,素未相识的,却能和谐地一起吃,而且大家都是气定神闲、悠然自得。真的,吃素是一种心灵的修炼,帮助我们净化内心,培养善良、包容、感恩。正如星云大师所开示的那样:“素食最主要的是养慈悲心,从心灵的净化来减少怒。”愤怒的火爆脾气没了,自然心平气和了。

  游客是很少在寺庙里吃素斋早餐的,除了做佛事的一些信众外,我却有幸曾在福泉禅林里吃过一次。有一年过年,我和父亲要在普陀山过年,就请山上佛教协会的好友提供一处住所,他帮我们安排到了福泉禅林,说我一定会喜欢的,我们安顿好后,发现这里原来是印顺图书馆,是普陀山历史最悠久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在这里睡一晚,确实让我终生难忘,当然难忘的还有寺院里早晨的素斋。

  那天睡梦中,迷迷糊糊听了早上四时多寺庙里僧人早读声,后来自己的五点闹钟响起,正式起床去吃早餐。晨雾散去的寺院,安宁祥和。斋堂里,长桌长凳已坐满僧人,借宿客人不多,我们取了碗筷,自己去打饭。盛了一碗稀粥,取了两个冒着热气的馒头,条桌旁还有咸菜、菠菜、榨菜等佐菜,可供自选。伙食跟我们日常没有什么区别,但吃饭的环境真安静,每个用餐的人神情安然,像是品味着美味佳肴。有幸当日偶遇福泉禅林住持明禅法师,见他吃饭不慌不忙,慢条斯理,感觉十分有修养。

  在普陀山唯一一次在寺庙外吃素食,是在“西山香客食堂”,那次是我们去西山景区游玩,偶遇进去的。西山香客食堂与寺院中的素斋一样,都是按位收费,价格略微贵点,好像是每人二十元,这里的素斋种类比较丰富,可选性多,口味也非常不错,性价比是很高,因此,我们一直记得。后来与好友聊起,他说,如今普陀寺院外面也开了不少素斋馆,比如法雨路的长生素斋馆、香华街诚心斋素斋馆、香云路佛顶山素斋馆、梅岑路枣子树素餐厅……在普陀山,吃素斋是很方便的也很有特色。

  人生有味,素斋清欢。出入尘世,自在洒脱。以后我吃素斋的频次也许会越来越高,那是我要选择一种更加宁静、更加纯粹、更加淡定、更加从容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