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俞彦光:“博弈”在网络“云端”的幕后战警
刘鑫 胡锦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4年03月21日 第 04 版 )
俞彦光正在开展网络侦查
□刘鑫/文 胡锦/摄
人物简介
俞彦光:
1998年5月出生,浙江普陀人,2020年11月参加公安工作,现为普陀区公安分局网络安全保卫大队民警,是全市公安机关“优秀教官”“刑事侦查师”“情报研判师”“警营工匠”。
身处在网络“云端”这个不见硝烟的无形战场,他们靠技术“博弈”,鼠标和键盘是他们最厉害的“武器”,程序和数据建模是他们最拿手的“好戏”。他们全天候“巡逻”在虚拟世界之中,是守护网络安全的幕后力量。这里没有刀光剑影,却依然惊心动魄。他们是群众口中的“网警”,网络世界的“捕快”,而俞彦光正是这一群体中的佼佼者。
不负热爱 初心如磐奋勇拼搏
从小,俞彦光就喜欢看一些警察题材的影视,看着人民警察竭诚奉献、保卫一方平安的一幕幕场景,不知不觉间,从警梦便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心之所向,一苇以航。怀揣着这样的梦想,俞彦光考入浙江警察学院,就读于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自此,俞彦光与网安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考个好成绩,当个好警察!”俞彦光依然记得,这是离校时老师对他说的话,带着这份期望,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俞彦光加入普陀公安队伍。
虽是科班出身,但俞彦光自知空有理论基础,还缺乏了实践和时间的沉淀。为此,他不断钻研专业知识,锤炼提升网侦实战技术,很快便成长为网安队伍里的行家里手。勤奋和热爱,是他快速成长的“密码”。
“像解谜题一般,不断收集信息和分析研判,极富挑战性!”谈起网安工作,俞彦光总是带着一股兴奋劲儿。
他热衷于接受这份挑战,尽管这份挑战伴随的总是忙不完的这一段、下一段和再一段。也不知是多少个夜晚,都是咖啡和浓茶陪伴着他,但他始终坚信,既然选择了这身警服,就要矢志不渝地走下去。
守正创新 筑牢屏障赋能全警
2022年7月,初出茅庐的俞彦光已具备较为丰富的实战经验,并受邀前往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开展经验分享交流,他站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听着台下热烈的掌声,俞彦光收获了此行最好的反馈,也是这一次经历,更让他坚定了在网安这条道路上走下去的方向和信心。
以经手的各类涉网案件为“样本”,一次次摸索,一次次积累,根据案件类型进行总结提炼,不断深入推理分析,俞彦光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思路。
“让数据‘跑’起来,让信息‘活’起来。”随着俞彦光的不懈探索和钻研,他自主研发了系列战法,并推动在侦查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侦查部门长期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此外,俞彦光还两次在全市公安机关相关比武中取得了前3名的佳绩,并代表全市公安机关参加全省刑侦大比武活动,其制作的课程连续3年被评为全市优秀课程,本人于去年被评为“全市公安机关优秀教官”。
服务实战 抽丝剥茧打击破案
去年年初,辖区发生1起诈骗金额超百万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而彼时已是“张科工作室”骨干力量的俞彦光,以主侦身份被选派前往开展专案攻坚。
其间,俞彦光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开展案件线索研判,全面追溯犯罪团伙。他通过调取相关数据进行“碰撞”,成功定位了诈骗窝点。原以为案件很快就将打开突破口,但窝点精准落地难、技术研判难的困境又摆在了眼前。
“当置身于一个大型图书馆,在没有字母检索和书籍分类功能的情况下,想要从海量书库中精准寻找出某一书籍,无疑大海捞针。”俞彦光在脑子里快速检索、归纳……最终找到那一本破案“秘籍”。
他立即转变思路,进一步深挖线索,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编理,逐步描绘出了犯罪团伙的组织特征,并围绕重点电子数据开展拓线分析,最终找出了犯罪团伙。
而在确认该诈骗团伙成员身份后,俞彦光再次将前期盘根错节的线索进行串并分析,以点带面一举串并案件66起,累计涉案金额4600余万元。